晚年的範仲淹還專門主持了著名的慶曆新政,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新政中提出的很多思想為其後的王安石變法吹響了前奏。

宦海沉浮

範仲淹一生為官數十年,可謂鞠躬盡瘁。可是,在險惡的政治環境中,範仲淹的這官生涯十分坎坷,屢屢因開罪權貴遭到打擊。

1028年,範仲淹服喪結束,赴京擔任秘閣校理,具體事務是負責皇家圖書典籍的校勘和整理,從此有機會經常工作在皇帝身邊,從而也了解了朝廷的很多內幕。

範仲淹很快發現,雖然仁宗皇帝已二十歲,但朝中大權還掌握在太後手中,範仲淹認為這樣很不妥。接著,他聽說,皇上要親自率百官為太後祝壽,並行跪拜之禮。此舉是不符合儀規的,但所有大臣中沒有一人敢提出來,隻有範仲淹挺身而出向皇帝上疏,皇上雖然采納了範仲淹的意見,但範仲淹此舉卻開罪了位高權重的皇太後,不久便被逐出京城,成了一名河中府通判。

為官以來,範仲淹首次遭貶,而這隻是他遭遇宦海沉浮的開始。

皇太後去世後,範仲淹被召回京師,做了一名右司諫,職責是專門評議朝政,也就是一名言官。當時朝中的宰相呂夷簡道德品質敗壞,由於他與郭皇後關係不好,而皇上正喜歡另兩個美人,呂夷簡立即投皇上所好,上書要求廢除皇後。朝廷上下風言風語,範仲淹再度站出來與呂夷簡辯論,結果遭到打擊,再次遭貶,去做睦州做知州。

在地方工作的範仲淹因功再次回到朝廷,升任禮部員外郎,兼任開封知府。此時,朝中呂夷簡的勢力越來越大,在提拔官員的時候任人唯親,朝內被搞得烏煙瘴氣,眾多大臣依然是敢怒不敢言,範仲淹當然也看不下去,他秉性不改,向皇上呈送了《百官圖》,尖銳地指出哪些人是不該提拔的,矛頭直指呂夷簡。結果,老謀深算的呂夷簡反咬一口,在皇帝麵前汙蔑範仲淹,仁宗親信宰相的話,範仲淹第三次遭貶,這次他被放逐到饒州。

命運多變,8年後,範仲淹再度回到朝廷擔任參知政事,即副宰相,主持慶曆新政的改革。可惜新政僅維係一年,因觸犯權貴利益被迫取消,範仲淹被解職,離京去鄧州做知州。這一年,範仲淹56歲,在官場上第四次受挫。

百世流芳

1052年,範仲淹被調到潁州任職,此時,他已身患疾,他堅持前往任所,結果還沒到潁州,便溘然長逝,享年64歲。宋仁宗聽說範仲淹病逝的消息,下令輟朝一日,追封範仲淹為兵部尚書,為他專門禦書“神道碑”題額。歐陽修為範仲淹撰寫了碑文。凡是範仲淹從政過的地方,包括一些少數民族的人民,都自發聚集在一起悼念他,有為他建祠堂的,有為他畫像的,還有為他齋戒的。一直到今天,人們還絡繹不絕地到範仲淹的陵墓祭祀他,懷念他。

一個政府官員,贏得從皇上到平民的一至推崇,贏得千百年來人民的無限追念,範仲淹的一生是光輝和不朽的。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是他品格的最集中反映。尤其值得稱道的是,範仲淹寫作《嶽陽樓記》,是他政治上第四次受挫的時候,年近六旬的範仲淹,為官一任,就造福一方,從不曾為一己私利做些什麼,可是在仕途上卻屢遭排擠。他沒有氣餒,沒有消沉,相反,他以藍天大海一樣的胸懷,道出了自己為國為民、憂國憂民的永恒心聲。

一個人在某一個領域獲得成功也許並不難,而範仲淹在政治、文學、軍事、教育等多個領域全麵開花,均取得了卓越成績,堪稱中國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這也是他被不同層麵的人共同認同的一個重要原因。一個人曆經少年的貧困其實不足為道,而範仲淹不隨波逐流,直到身為副宰相,依然保持平民式的生活習慣和作風,就顯得格外難能可貴。範仲淹生活在北宋內憂外患比較嚴重的中後期,為國家的平安、人民的安居樂業貢獻了畢生的精力,他的一生波瀾壯闊,鞠躬盡瘁,跌宕起伏。但是無論受到怎樣不公正的待遇,他永遠保持一種奮發有為的精神,五十多歲開始戍邊,近六十歲還主持全國性的改革,六十歲以後又工作在塞外的艱苦環境中,直到身死赴任途中。

範仲淹是在中國傳統文化培養下誕生的傑出人才,也是北宋對文化人相對寬鬆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優秀人才。少年時期的孤貧給了他堅忍不拔的性格,天資聰穎加上後天勤奮造就了他的文武雙全,對中國優秀文化的吸取給了他高尚的人格。至今還遍及各地的範公堤、範公祠、景範樓等等,向我們無聲地訴說著這位高潔光輝的先輩,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知識分子,如保去做一個自然人,一個社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