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優則仕

學而優則仕,是孔子的學生子夏的語錄,因被收入《論語》而流傳下來。雖然許多學者認為其原意是學習好了,有了餘力就去做官,但人們一般則理解為學習好了,就去做官,或可以去做官。也許是受這種思想的影響,中國的文化人中,大多就以走仕途作為人生理想。而在這條路上,他們走得如何呢?

李白應該是“學而優”者中的傑出代表,他的詩才無論在他所處的時代,還是放到更長的曆史範圍內比較,都是頂尖的水平。李白熱情奔放,個性張揚,按照“學而優則仕”的理論,他骨子裏麵最深切的願望就是走上仕途,濟世安民,他堅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而且堅信他能力超群,生來就是謝安式的安邦定國的人物。他一生遊曆,遊曆的路線始終沒有離開國家的政治中心,為的無非是尋求政治上的機會。可是縱其一生,李白的仕途命運坎坷,可以說基本上沒有做過官。

李白並不是沒有獲得機會,相反,他曾經在唐玄宗身邊呆過一年多,而且玄宗十分欣賞李白,還親自為他調羹,對於一個力圖在政治上有所作為的人來說,這是李白一生中最好和最大的機會。可是,直到李白離去,他依然是皇帝身邊的一個學文侍從。李白入宮的根本願望是取得皇上的信任,能擔任個真正的一官半職,發揮他自認為卓越的政治才能,可最後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李白的所謂政治抱負隻是他的一廂情願,在玄宗身邊,他最出色的表現就是經常能作出一些華美、膾炙人口的詩文,至於政治才能,玄宗卻沒有發現。不是唐玄宗有眼無珠,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唐玄宗的政治眼光是十分敏銳的,而他看不出這個傑出詩人身上,有多少政治才能。而且作為文學侍從,玄宗並不是隨時可以召見到李白,因為李白的很多時間都用在喝酒上,皇上即便見到他,他大多也是醉醺醺的樣子。唐玄宗最後無比惋惜地讓李白離開了,臨行前送了他一大筆銀兩。

李白的第二次從政機會是在安史之亂期間。在廬山,李白進入了永王李遴的部隊,成為軍中幕僚。然而,就像當年在皇宮中一樣,在李遴的軍中,李白在政治上依然沒有什麼作為,按照“時勢造英雄”的說法,這時候,李白如果真是英雄,該找到用武之地了。可是,除了美妙的詩文,他在這段時間並沒有留下更多值得書寫的東西。

李白不朽的意義在於他天才的詩文才華,在於他蔑視權貴的獨立人格,在於他永不言敗的無比信念,而他唯獨缺乏的是政治才能。不幸的是,李白偏偏追求的就是做官,做大官,以實現他“濟蒼生”、“安黎民”的理想。正是現實與理想的嚴重衝突,造就了李白的悲劇人生。

看來,“學而優則仕”用在李白身上真的不合適。而另一個“學而優”者陶淵明的仕途如何呢?

陶淵明是田園詩派的開創者,按“學而優則仕”的觀點,做官是當時文人的入世之道。於是,他做了個小官,但很快因為“不堪吏職”就不幹了。幾年後,陶淵明又做了彭澤令,結果某一日彭澤來了一位督郵,按規定,陶淵明需著官服並束帶去見他,陶淵明覺得甚為不爽,終於放棄了官職,真正歸隱了。

歸隱後的陶淵明生活雖然貧困,但他的心靈卻獲得前所未有的解放。在與大自然的親切對話中,他道出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膾炙人口的詩句,也道出了他在寧靜與平和中的獨特享受。

與李白的入仕幻想不同的是,陶淵明走上了仕途,但他深感身心疲憊,心靈倍煎熬和委屈,最終選擇“不為五鬥米折腰”。是對現實生活的逃避,還是追求個性化的生活,我們無需評判,因為從他大量詩文稿傳達的信息看來,離開官場的陶淵明確實在心靈上獲得了新生,在山水田園間,他逍遙自在,盡情享受,又何樂而不為呢?

李白失敗了,陶淵明退出了,再看看另一個文化人柳宗元,他的仕途命運又如何呢?

作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柳宗元無疑是也是“學而優”的傑出分子。20歲那年就中了進士,在“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時代,20歲高中進士,柳宗元當然是學術上的佼佼者。

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柳宗元也自然地走上了仕途。與李白不同的是,柳宗元入仕一個重要的原動力是光耀門庭。柳宗元的祖上是北朝著名的門閥士族,到唐代家族地位還十分顯赫,後來因受武則天打擊家道中落。對自己出身,柳宗元始終引以自豪,並表現出強烈的重振祖風的意願。

從做秘書省校外郎開始,柳宗元一步一個階梯,做到了禮部員外郎,成了一名在皇帝身邊工作的高官。在官場的時間長了,柳宗元的視線從書本轉到現實生活,他深切認識到唐朝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的巨大弊端,逐漸萌發了改革思想。唐順宗繼位後,為改變現狀,柳宗元成為永貞革新中革新派的重要一員。應該說,永貞革新是革除唐朝頑疾、起死回生的一次重大機會,在抑製宦官勢力和打擊藩鎮勢力上措施是得力的。可惜,改革隻維持了一百多天就宣告失敗,原因自然是在與保守派的較量中敗下陣來。柳宗元的結局是被貶為永州司馬,與他一同參加改革和遭貶的還有他的朋友劉禹錫等人,史稱“二王八司馬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