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世流芳範仲淹
中國曆史上,文武雙全的不乏其人,德才兼備的也稱得上比比皆是,濟世安民百折不撓者有之,貧困中立誌奮起者有之,戍邊立功者有之,文采出眾者更有之。然而,集這所有一切於一身的人,卻是微乎其微,範仲淹就是這微乎其微中的一員。
孤貧發奮
範仲淹兩歲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帶著他改嫁一朱姓人家,範仲淹也改姓朱。寄人蘺下的日子是淒苦的,但年幼的範仲淹並不知其間的悲情,直到有一天,他被養父的兒子欺侮,才知真情,他含淚告別母親,離開朱家,決心自立門戶,獨自生存,將來有機會再接母親同住。
他隻身來到河南應天府書院求學。這個學校不收學費,而且治學嚴謹,是北宋時期著名的學院。範仲淹十分珍惜這個難得的學習環境,把全部的青春和精力都用在了求學上。有一回,皇上路過這裏,大家都都爭著一睹龍顏,唯有範仲淹不為所動,獨自閉門苦讀。由於經濟窘困,他每天的飲食十分簡單,三餐都是以粥充饑,同學看不下去,送他美食,他卻不敢吃,原因是唯恐現在過上好生活將來吃不了苦。
春去秋來,寒來暑往,範仲淹在艱苦的環境中苦讀數年,終於成就了一位滿腹經綸的學者。值得一提的是,範仲淹在廣泛閱讀文史書籍的同時,時時不忘武功的練習,每天淩晨,他都要起床練劍,努力將自己打造為一位文武全才。可以想見,年輕的範仲淹就立下大誌,要成就一番大事業。
功夫不負有心人,1015年,27歲的範仲淹高中進士,接著進入官場。他把母親接來,並正式恢複範姓,改名範仲淹。
年少時期的孤貧磨煉了範仲淹的品性,為官後,他從來沒有改變節儉的習慣,“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兒子結婚想用綢羅作帷幔,遭到範仲淹反對。
文治武功
中國有句俗話:“男怕幹錯行。”說的是一個人一般隻擅長於某一領域的工作,如果不幸入錯了行,才能可能會被埋沒,是件很可悲的事。而範仲淹卻是個例外,他一生為官近四十年,做過地方官,擔任過京官,從事過教育,也當過將軍,還主持過改革,在這些幾乎風馬牛不相及的領域裏,在他從事的每一個行當,都幹出了卓越的成績,成為中國曆史上一個難得的全才。
1021年,範仲淹受命擔任泰州海陵西溪鎮鹽倉監官,具體事物就是負責監督淮鹽貯運轉銷。到任後的範仲淹本著高度的責任心,力圖國當地百姓做些事。當時,海堤多年失修,坍圮得不成樣子,不僅鹽場亭灶失去了屏障,就連農田民宅也經常受到海濤的威脅,海潮一到,經常造成災民流離失所。經請示,範仲淹投入到堅固海堤的工作中去。這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做起來非常困難,開工不久就遇上暴風雪和海潮,一百多人喪命,朝野上下都有停工的意圖。關鍵時刻,範仲淹堅持自己的意見,他親自到修堤現場,頂著風浪帶頭參與施工,極大地鼓舞了士氣,穩定了民心。
終於,一條數百裏的長堤修好了,流落他鄉的災民回到了家園,為感謝範仲淹,人們將海堤取名“範公堤”,還有一些災民,還跟著他姓了範。
1026年,由於範母病故,範仲淹回家南京服喪。在南京期間,範仲淹受晏殊邀請,負責協助主持應天府學教務。為做好教學工作,範仲淹搬到學校住,時時督促學生勤奮學習,嚴罰偷懶者。為學生解惑他百般耐心,對貧苦的學生給予最大幫助。很快,學校學風煥然一新,經他指點和幫助的學生中,很多人都成了著名的學者。
年,範仲淹任開封知府,僅僅幾個月時間,開封獲得“肅然稱治”。
1041年,52歲的範仲淹受命赴延州前線,成為一名對西夏作戰的將軍。此前,北宋在對西夏的戰爭中屢戰屢敗,人員被俘或戰死者動輒萬人,土地也接連失去。
範仲淹到任後,全麵視考察前線的現狀,很快找到屢戰屢敗的症結,接著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變革。範仲淹做的第一件事是大修防禦工事。當時,在宋夏間有一個馬鋪寨的地方,是雙方交通咽喉,但由於沒有城堡,宋軍即使占領該地也達不到長期守禦的目的。一天,範仲淹密令長子範純佑率兵偷襲西夏軍,占領馬鋪寨,他自己則親率人馬帶著大量築城工具在後麵悄悄跟進,當部隊快要深入西夏軍防地時,範仲淹突然發令,就地動工築城,僅僅用了10天的時間,一座新城便鍥入宋夏夾界處。當西夏軍隊卷土重來時,發現宋軍軍已經神奇地擁有了根據地,不得不敗逃。宋仁宗聞之大喜,親自為該城取名大順城。此後,範仲淹組織邊民在宋夏交界的前沿陣地修築了近30個寨堡,作為軍事據點,又采用烽火台的形式保證各堡之間的聯係。從此,宋軍徹底擺脫了作戰孤立無援的境地。
與此同時,範仲淹改革軍製,將延州軍隊分成六隊,分別任命六名有將帥才能的人帶領。進一步淘汰老弱腐化的內地士兵,召驀英勇強悍的當地人補充到軍隊中來,日夜操練。在軍中,範仲淹賞罰分明,以身作則,很快打造了一支戰鬥力極強的勁旅,他的軍中相繼出現了狄青這樣的大將。接連收回了被西夏占領的一些土地。他積極爭取邊境各民族人民的支持,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的實際問題。經過範仲淹這一係列舉措的采取,北宋一舉扭轉在對西夏作戰中的被動局麵。1044年,西夏主動提出與北宋議和,贏得了此後二十多年裏宋夏的和平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