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說起來總是一塊承載著傷痛記憶的地方,為了這塊土地,中原大地奮鬥了數百年,奮鬥的結果是鑄成了一部血淚史。開啟這部血淚史的,是一個叫石敬瑭的人。
痛失燕雲
當強大的唐王朝被五代十國取代,政權的頻繁更迭成為時代的主題,神聖的帝位在人們眼裏似乎不再是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即,隻要你手中有足夠的軍事力量,就有可能到龍椅上坐一坐。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想入非非,都想著要過一把皇帝癮,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也不例外。當後唐權力掌握在李從珂手中,石敬瑭開始做起了皇帝夢,想當年,李從珂與自己也是相同的官職,他做得了皇帝,我怎麼就不能。可是此時李從珂畢竟擁有國主之位,掌控著國家最重要的兵力,相形之下,石敬瑭處於明顯劣勢。夢想著坐上龍椅的石敬瑭想到了北方的契丹人,他知道這時候契丹正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何不利用一下。契丹很是“慷慨”,幫助石敬瑭一舉擊敗李從珂,並把他扶上皇帝寶座。契丹人如此熱心助人當然有所圖,石敬瑭對契丹開出的條件裏不斷自稱兒皇帝,契丹還兵不血刃地獲得燕雲十六州的統治權,這一年是公元936年。從這時起,這個地區的歸屬問題就成了幾代人、幾股勢力角逐的對象。
燕雲十六州包括燕山山脈及長城的部分地段,是中原與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在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長期處於敵對狀況的時代,中原人的安居樂業很大程度上依賴了燕雲地區的屏障作用,渴望中原物資的北方遊牧族理所當然地夢想得到這一地區,這樣,他們的南下就是長驅直入,所向披靡。
契丹輕易得到燕雲十六州,除了石敬瑭的利欲熏心,重要的原因一步步強大起來的契丹國雄厚的國力。在唐朝期間,生活在長城以北的契丹還是一支處在原始生存狀態的少數民族,並沒有受到漢人格外的重視,他們在低劣的生產方式下艱難生存,對唐朝時叛時服。不過,在與漢人的交流與雜居中,契丹進入快速發展期,開始過上了定居生活。隨著唐王朝的日漸衰落,契丹倒是日漸強大起來,並在其傑出首領耶律阿保機的領導下建國,到第二代皇帝耶律德光時代,契丹則發展得可以對外進行領土擴張起來,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們與石敬瑭很自然地進行了一場暗地交易,開展了一場互利合作。這李從珂機關算盡,也想不到石敬瑭會來這麼低劣的一手,他隻有甘拜下風。而契丹就這樣輕易地獲取了燕雲地區。可悲的是,石敬瑭以如此低三下四地獲得了帝位,而他一手建立的後晉隻存在了短短11年,還是亡於契丹人的鐵蹄下。
收複乏力
失去燕雲,中原人像是丟失了一群孩子,心心念念地總是要想方設法找回來。第一個吹響收複號角的是周世宗柴榮。
五代十國的軍閥割據對百姓的直接影響是沒有寧靜的生活,沒有安全的保障,有的是數不清的商稅和關卡,是妻離子散和家破人亡的災難,在這種生存狀態一,人們最大願望是國家的統一,戰爭的停止。時代呼喚英雄,周世宗柴榮就是五代後期登上曆史舞台的時代英雄。在他武力統一中國的進程中,很自然地將目光盯住了燕雲十六周。在中原人們熱切的盼望中,他不負眾望,一口氣收複了三個州和三個關隘。大好形勢下,柴榮本可乘勝繼續擴大戰果,可他突然犯病,不久逝世,大軍南撤,收複燕雲之事被耽擱。這一年是公元959年,燕雲地區離開中原王朝整整23年。
趙匡胤是在繼承了柴榮衣缽的情況下建大宋王朝的,北宋的目標之一當然是繼續柴榮未竟的事宜,繼續北伐收回燕雲。979年,宋在滅北漢後乘勝進攻燕雲地區的幽州,當年柴榮就是準備攻取幽州時突然發病,此役的勝利對趙宋王朝意義顯得格外重大。然而,在高粱河,宋軍遭到慘敗,宋太宗負傷,情急之下乘了驢車才倉皇逃回。七年後,為了燕雲的歸屬,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再度北伐,結果在岐溝關再度失敗。
經過前後七年兩度慘敗,又經過用錢贖回燕雲地區的不成功,北宋政府不得不放棄一一計劃,對契丹采取了消極被動的防禦之策。然而,燕雲十六州的廣地領地控製在遼手中,相當於中原大地在北方完全沒有門戶,趙宋不得不在汴京附近廣種樹木權作屏障。隨著宋遼“澶淵之盟”的簽訂,宋在每年送給契丹遼大量的“歲幣”後,換來雙方的和平交往。據記載,和平局麵維持得還不錯,每逢新年或皇帝生日、喪事,雙方都有使節往來慶賀、吊唁,南北貿易往來也很正常,呈現一派友好景象。既然和平了,燕雲失地的所謂屏障功能也就相繼減弱,地位也隨之下降,人們這樣自我安慰著,反正吃不著葡萄隻能說葡萄酸。中原人心底知道,和平裏有宋朝付出的巨大代價,其中包括燕雲失地。然而這個事不能提,因為實在是提不起、提不動。人們隻能在心裏夢想著,不知哪個猴年馬月,我們才有資格、有能力將燕雲之事再度擺上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