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來沒有半句怨言,她總說先生是個好人,待她很好。而他說,這是母親送給自己的禮物,自己唯有好好供養。她得知魯迅去世的消息堅持要參加葬禮,但因為要照料婆婆沒有成行,她隻能在北京的靈堂為他守靈。臨死前一天,她還說想念大先生,她要求死後葬在大先生身邊。
就是這樣一個女子,她不知道做錯了什麼,命運把她送給了一個大學者,卻沒有給她一點學養。這個人在經濟上供養她,卻不曾給予她哪怕一點點的情感。他去世後,她一度在經濟上十分困難,一日三餐都成問題。一些名人聽說後她的遭遇後紛紛接濟她,但她一分錢也沒拿。她對許廣平沒有一點惡意,還主動表示把先生的遺產全部交給周海嬰。
事實上,我們無法評價是與非,對與錯。從一個青年女子到一個暮年的老太太,在對先生一往如前的熱愛中,朱安獨自品嚐著悲苦。與一個稱作夫人的人無法溝通,作為有著深刻思想的魯迅,他苦也淺不到哪裏去。他能做的隻是按月給她的娘家寄錢,她生病的時候親自帶她看醫生,如此而已。找不到罪魁禍首,而痛苦卻是真實而明白的。不過,作為一個一直被稱作鬥士的人,魯迅在自我婚姻上的鬥誌卻顯得格外欠缺,或者說明顯滯後,僅從這點上講,總還是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作為接受傳統教育的魯迅而言,孝順是他骨子裏的東西,於是他沒有違背母親的意願。作為同時擁有新思想的魯迅,他有一顆渴望自由的心靈和愛情至上的觀點,於是他不可能從內心接受朱安。在魯迅對母親的依從與反抗中,朱安被動地做了犧牲品。
在這場婚姻中,獲得最大實惠的是周母。人說女兒是母親貼身的小棉襖,可周母膝下無女,這本是件憾事,可是自朱安嫁過來,她就成了周母她比女兒還親的小棉襖。因為即便是女兒,出嫁後也隻能時常過來看望母親,而朱安對周老夫人的陪伴和侍奉卻是日日天天的形影不離。從此,周母不再孤單,日常生活也有人照料。當然,按照“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統,周母心裏大約還是有所失落的。於是,當許廣平懷孕的消息傳來,周母樂不可支。不知道當時在婆婆身邊的朱安,她的心裏作何感想,而周母此時又是否考慮到了朱安的情思。事實上,隻要不是塊木頭,隻要還是個有思想的人,就不應該為所有的人所忽視。
人們在極力歌頌魯迅和許廣平偉大愛情的時候,是否會留下一點點空間,給這個默默地來,默默地去的女子朱安。當然,還有無數像朱安一樣、或者比她更悲苦的無名的女子。讓我們把這一份懷念,給予那樣一個曾經真實存在過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