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一心抗日的將軍,卻始終不能征戰在抗日戰場上,這是他的悲哀;一個未上過抗日戰場的將軍,卻促成了全中國聯合抗日的形勢,這是中國的幸運。這個人正是楊虎城。他雖然不能橫刀戰沙場,但卻謹守著一顆憂國、愛國之心。
這種憂國、愛國之心,在楊虎城很小的時候就有了。雖然家境貧寒,僅上過兩年私塾,但當時正值晚清末年,國家動蕩不安,外國侵略者侵略中國,這種種壓在老百姓身上的苦難,使得楊虎城很小就懂事了。
他痛恨腐敗無能的清政府,希望尋找到一條光明的道路,使老百姓脫離水生火熱的生活。於是,楊虎城開始聯係貧苦百姓,發動民眾,反抗清政府的暴政。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點燃了楊虎城積蓄已久的熱情,他積極投身於反抗清政府的全民革命熱潮中。
1924年,楊虎城加入國民黨,堅決擁護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義,並在自己領導的部隊中大量任用共產黨人。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發動了對東北三省的侵略。蔣介石主張“攘外必先安內”,對日本的侵華行為奉行不抵抗政策。短短幾年時間,東北三省便全部被日本蠶食。楊虎城對此深感痛心,他多次請纓抗日。而蔣介石不顧國家民族的危難,仍要求他在陝北“剿共”。楊虎城擔心國家的前途,多次進言蔣介石,應團結一切力量抵抗日本侵略者。蔣介石不但沒有采納,反而對楊虎城心生猜忌。
楊虎城並沒有退卻,他積極響應共產黨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並主動率領十七路軍與東北軍張學良消除隔閡,在陝西西北形成了紅軍、東北軍、國民黨十七路軍和平共存的局麵。
1936年12月,蔣介石見陝西“剿共”不力,親自趕到西安,住在臨潼的華清池,督促東北軍及十七路軍“剿共”。楊虎城與張學良便借機再次勸說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聯合共產黨抗日。蔣介石仍固執己見。楊、張二人對蔣介石十分失望,於是決定“兵諫”。
12月11日晚,張學良連夜率領東北軍十一名將領趕到楊虎城處,一把握住楊虎城的手說:“準備好了嗎?”楊虎城肯定地回答:“都準備好了,就等你一起行動。”
他們再次商討了行動細節,因東北軍衛隊一營在華清池外圍警衛,便決定由一營執行這次捉拿蔣介石的行動。
12日淩晨,東北軍衛隊一營包圍華清池,剛到門口便與蔣介石的近身衛隊發生激戰。一時間,子彈在黑暗中劃出一道道火紅的流光,雙方不斷有人倒下。東北軍衛隊很快便將蔣介石的幾十名衛士擊潰。
等他們衝到蔣介石的住所時,發現蔣介石已經逃跑。仔細檢查,發現蔣介石的衣帽、假牙等仍然留在桌上,被子也還是熱的,汽車也沒開走。楊、張二人判斷蔣介石肯定沒有逃遠。
於是,楊虎城緊急調集十七路軍到華清池外圍的驪山展開搜查,同時由東北軍衛隊在蔣介石住所周圍搜查。最終,他們在一個山洞內成功擒住蔣介石。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
西安事變後,張、楊立刻電告全國,發布《八項救國主張》,並同蔣介石展開周旋,要他同意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主張。在中國共產黨的斡旋下,加之民眾日益高漲的抗日救國情緒,蔣介石迫於形勢,同意與中國共產黨簽署停止內戰、共同抗日、改組國民黨等六項協議。至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而國民黨在抗日的正麵戰場上,與日軍展開了生死搏鬥,延緩了日軍侵略的腳步。
可以說,楊虎城對於中國的抗日戰爭是有功的。沒有他和張學良發起的西安事變,就沒有國共兩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可是,也因為這件事,蔣介石對楊虎城懷恨在心,對他進行了多年的迫害,直至將其殺害。但是楊虎城並不後悔,因為他是一個胸懷天下、心係國家命運、舍卻小我的真正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