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抗日英雄馬本齋(1 / 1)

提起馬本齋的名字,大家的腦海裏立馬浮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司令員的英雄形象——著名的回民支隊的領導人、中華民族的抗日英雄。

馬本齋出身於貧苦農家,十一歲時,母親想盡辦法送他去讀私塾。但家裏條件實在窘迫,僅僅讀了兩年他就輟學了。輟學後,年幼的馬本齋就隨父親四處找活幹。他給人放過馬,做過學徒,打過零工。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雖年僅十三歲,他卻靠辛勤的勞動養活了自己。

聽說東北活計多,十七歲的馬本齋就隨父親來到東北。正好東北軍要招人,馬本齋就報名參軍了。在部隊裏他很快脫穎而出,成為班長。

三年後,馬本齋被選入東北講武堂深造。在這裏,他係統地學習了軍事知識,完成了從士兵到軍官、從執行者到指揮者的完美蛻變;也是在這裏,他了解了中國的屈辱曆史,也意識到一個中國人所應該承擔的責任和肩負的使命。

畢業後,馬本齋參加了直奉戰爭,他將軍事知識用於實戰,贏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一路從排長升任東北軍獨立二十一師第四團團長。

1931年,馬本齋見日本人不費一槍一炮便占領了大片國土,而當時的國民政府卻奉行不抵抗政策,心灰意冷的他離開了東北軍,回鄉務農。

抗日戰爭全麵爆發後,戰火很快燒到了馬本齋的家鄉。對於日本侵略者燒殺搶掠的罪行,馬本齋憤慨不已。他懷著強烈的愛國熱忱和民族危機感,組建回民義勇隊,與日本侵略者展開了艱苦卓絕的鬥爭。

他們沒有槍炮,就自製火銃、長矛、大刀,收繳敵人的槍炮,在鬥爭中不斷壯大自己。不久,馬本齋接受了共產黨的領導,回民義勇隊改編為冀中軍區回民教導總隊。同年,馬本齋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後任冀中軍區回民支隊司令員。

1942年5月,麥子快要收割了。日本侵略者趁機集結五萬軍隊,發動對冀中平原的大掃蕩。日軍每到一處,就把當地圍得像鐵桶一樣,拉網式清洗,奉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要讓抗日軍民無糧可吃,無處可躲,無人可用。

冀中軍區八路軍主力損失嚴重,馬本齋奉命策應主力突圍。他站在地圖前反複研究,最後把目光落在了津浦鐵路上:對,扼住日軍的咽喉——津浦鐵路,圍魏救趙!津浦鐵路是日軍物資保障的關鍵,如果津浦線遭到破壞,日軍必然會全力保護。

馬本齋立即命令隊伍集結,隱蔽行軍,繞開敵軍主力,全速趕到了津浦鐵路滄州段。他們拔除了多個沿線據點,拆除鐵軌,炸掉車站,毀壞鐵路設施。幾天下來,讓日軍的鐵路運輸徹底癱瘓,物資供應困難。

這樣一來,日軍被徹底激怒了,回調了八百輛汽車、大批兵力圍剿回民支隊。馬本齋一看,知道已經達到目的,果斷命令大家撤退。

但日軍機械化部隊行動快速,已對回民支隊形成了合圍。敵我力量懸殊,情況萬分危急。馬本齋臨危不亂,考慮到隊伍合在一起目標太大,不利於突圍,他立刻命令部隊化整為零,隱藏在村莊、山林裏,尋找機會從敵人包圍圈的縫隙裏突圍。

日軍搜索了幾天,遭遇了部分回民支隊士兵的反擊,但就是不見回民支隊的主力隊伍,十分納悶。此時,馬本齋已經同大部隊潛進了密林裏,安然逃脫。

日軍見奈何不了回民支隊,就抓住了馬本齋的母親,讓她對兒子進行勸降。然而,這位生於貧困農村的農婦,大義凜然,斷然拒絕了日軍的要求,絕食而死。

馬本齋聽到噩耗,痛哭失聲。國仇之下再添家恨,他下定決心:“兒定繼承母誌,與日本人血戰到底!”從此,馬本齋懷著對敵人的憤恨和對母親的承諾,時刻不忘抗日,與日軍進行了大大小小幾百次戰鬥,給日軍以沉重打擊。

1944年2月7日,馬本齋在趕赴延安的途中,因毒瘡病發,高燒不退,病逝於山東省莘縣,終年四十二歲。

馬本齋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民族解放,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他不屈不撓、大義凜然的革命英雄氣概,以及他的遠大誌向、愛國愛民的偉大精神永遠激發和鼓勵我們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