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3 / 3)

眾人吃完飯,就繼續趕路了。掌櫃一看是軍車,那份羨慕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漲紫著一副紅臉膛,大聲吆喝著讓其他歇店的人讓路,恭恭敬敬地送李信他們上路。

從皋蘭再往靖遠走的這些路極不好走,車子走得很慢,幸虧還有以前的一些老路,特別是黃河邊上的一些路,李信和司機是高度地緊張,好在一路平安地到達了水川。司機說:“現在天還早,我們趕一趕就可以到陳家擺渡口,如果有船,我們就可以過黃河了。剩下的這些路我已經跑過好幾趟,比較好走。”李信說:“我們商量一下再說。”可是當李信回過頭來和二哥二嫂商量時,就見梨花抱雨芬,雨霖抱著雨環,幾個人都顯得很疲勞。李信就什麼話也沒有說。走到司機跟前說:“我們就在這裏歇息吧,車上的人都累得不行了。我們是回家過年,又不是趕著去幹什麼,不要讓人太勞累。”司機也就不再說什麼。大家夥就在水川的宋家店裏住店休息。

第二天一路順暢地來到陳家擺渡口,恰好有渡船,且今年黃河沒有封凍。隻是渡船太小,汽車渡不過去,沒有辦法。李信、李諾一行人就連抱帶扛地把東西行李放到渡船上,然後就和司機張師傅告別。張師傅說:“你們放心走吧,下午我們的車隊就到了,到時候我們再想辦法過河。”

李信、李諾他們渡過黃河之後,寶祥的馬車早已在渡口等了好幾天了。這天寶祥剛到,就見對麵有一些人上了渡船,寶祥猜想是少東家到了,果不其然,真是少東家回來了。寶祥高興地幫著把東西裝在車子的後麵,讓所有人坐在車子的前麵,自己在前麵拉著牲口走,高興地一路走一路唱。李信笑著說:“寶祥,有這麼高興嗎?”寶祥大聲說:“少東家,你不知道,接人有時候很讓人失望的,但是等到接上了想要接的人,那又是一件令人多麼高興的事呀。自從接到雨軒、雨梃之後,我在渡口已經等了兩天了。”李信問:“雨梃、雨軒啥時候回來的?”寶祥說:“前天回來的。我算準了,你們一定就是這一兩天回來,所以我今兒早上早早地就趕車過來了。今兒天我們直接回李家塬還是進城。”李信問:“雨軒一家回去了沒有?”寶祥說:“早上就回去了。”李信說:“那我們就直接回李家塬,不進城了。”於是寶祥就連忙跨在大車的車轅上,舞動著鞭子,馬車的速度明顯地快了起來。

由於這幾年大車跑得多,從縣城到李家塬的路比以前好走多了,大車的速度自然比以前快了很多。天快黑的時候,寶祥的馬車已經到李家塬了。李信算了算,這次回家隻用了兩天多一點時間。那汽車真是比駝隊馬隊快多了。

一家人回到老家之後,維賢和幾位太太都很高興。特別是三個兒子各自帶著自己的家裏人都回來了,整個李家大院頓時熱鬧起來了。雨霖、雨釧、雨軒、雨梃、雨芬、雨環孫子輩是一個團體,幾個人形影不離,李蓮也是其中的一個。張梅、徽芸、梨花妯娌們說說笑笑,老人們關心這個,照顧那個,忙得不亦樂乎。雨環的兩個臉蛋凍得紅撲撲的,就是不在屋子裏呆,一會兒叫姑姑抱,一會兒讓哥哥抱……

第二天早上,劉孝儀就過來看望老東家和幾位少東家,不一會兒順強、李郴也都過來了。一下子增加了大大小小六七個孩子,李家大院比平時熱鬧了許多。

今天是大年三十,一家的女人一大早就忙著準備著過年。大太太、二太太、三太太、張梅、徽芸、梨花都聚在廚房裏準備著過年三天的吃食,準備著招呼親戚朋友的幹果等等。原來人不多的時候,準備不了多少東西,今年都來了,昨天晚上吃飯就是滿滿的兩桌,孩子一桌,大人們一桌。雨芬、雨環、李蓮更是歡快無比。李信很早就起來了,準備吃完飯去上墳。今年弟兄三個都在,孩子們也都來得很齊。李諾也有好長時間沒有在家裏上過墳,所以今年也準備著在大年三十這一天給先人上一次墳。

吃過早飯,李信就套好了大車,李諾讓幾個孩子都上車坐了,和李泉跟在車後麵,李懷也領著孩子,李郴、李檳也過來趁著一起去上墳。好在今年過年,天氣晴得很好,沒有一絲的風,人們感覺不到冷。一路上幾個孩子說個不停。最歡的還是雨環,少不更事,一味地隻是和幾個哥哥玩耍。倒是雨芬靜靜地坐在車上,一聲不吭。李信在趕車的過程中,給雨霖、雨釧、雨梃、雨軒講一路的地名,哪些是咱們自己家裏的地,哪些是別人家裏的。

由於是年末的上墳,隻是在每棺墳前點紙,潑散一些祭品。很多人家等到晚上就在門口燒點紙,連墳上都不去。李諾、李泉、李信領著孩子到自家的墳地裏,點紙潑撒祭品然後磕頭……一行人最後來到一座新墳前,那是一座時間不長的新墳堆,周圍還有一些燒過紙貨的灰燼。“這就是母親的歸宿,這就是我媽媽永遠的歸宿。”雨芬眼裏滿含淚水,心裏不住地想。其他人都默不作聲,連雨環在一邊也默默地不出聲。李諾早就給李信寫了一篇祭妻文,可是李信傷心地沒有辦法讀。李諾就說:“文字不讀也行啊,點紙的時候一起燒了吧。”雨釧和雨梃等幾個孩子都跪在在前麵點紙,李信邊潑散祭品邊說:“如菊啊,過年啦,我們給你送點紙錢,你在那邊也要好好的,不要怕花錢,我們會給你及時送的。”說著就流下了眼淚。雨芬終於淚眼婆娑地大聲地喊了一聲:“媽——媽——我想你啊!”雨霖、雨軒在雨芬的旁邊,就把雨芬慢慢地拉了起來。

雨芬畢竟是娃娃,喊了一聲就不會再說什麼了。雨霖抱著雨環,小小的雨環隻是傻傻地看著這一切,看著傷心流淚的姐姐,看著默不作聲的大家,不很理解。

等最後所有的墳上完了,大家就收拾東西往回走。

好一陣子大家都不說話。出了山之後,馬車漸漸地走快了,幾個孩子才慢慢地說起話來。幾個男孩子中雨霖最大,他看著雨芬說:“雨芬妹子,高興一點,好好念書,將來到蘭州以外的地方去,哥給你鼓勁。”李蓮一直拉著雨芬的手,半天雨芬才說:“我想我媽呀,姑姑。我在蘭州的時候經常做夢就夢見了我媽媽。”李蓮眼裏含著淚說:“雨芬啊,我也想啊。”

回到家裏,維賢看見幾個孩子回來了,就趕緊從車上把雨環抱下來,雨釧把雨芬攙了下來。三太太拉住雨芬和李蓮的手就回屋子去了。幾個男孩子在門口的水盆裏洗臉,李泉、李諾在堂屋裏也洗了一把臉,就和父親說著一路上的見聞,說著雨芬和幾個孩子上墳時的表現。維賢兩眼濕潤潤地說:“可憐啊,我的雨芬和雨環,這麼小就沒有了娘。好在梨花對他們真是沒有說的。”

晌午吃的饃饃下菜,菜很豐盛。饃饃是剛在蒸籠裏蒸好的新饃饃,菜以肉為主,葷素搭配得很好。其中有一道用豆腐粉條和濫過的瘦肉片和在一起炒出來的小炒更受孩子們的喜歡。下午各家各戶就忙著寫對聯,貼對聯,掛燈籠,有些人家還準備了一些鞭炮。李諾、李泉兩個人下午就在院子裏給家裏寫對聯,有些人也拿著紅紙過來讓李諾寫。每年維賢就準備了好些紅紙,一直給一些人家送,所以村子裏好些人家下午就直接過來取對聯了,有時還和維賢說說話,維賢就順便問問家裏還有什麼困難沒有,如果來人說自己家裏還缺什麼,維賢就什麼話也不說,讓萬信趕緊拿一些過來讓來人拿走,或者直接讓送過去。維賢老爺每年都讓莊子上的人家多多少少地都備些年貨,每年過年誰家要是沒有貼對子,三十的晚上拜年時或者第二天讓維賢知道了,維賢一定會帶些東西過去看看究竟是什麼原因。曾經有一年三十的晚上維賢在家裏接受親房當家子小輩拜年,有人說誰誰誰家沒有貼對子,家裏黑乎乎地沒有響聲。維賢就讓自家的小輩順路給那家人把對子貼上,常常是第二天就過去看一下,順帶還拿了一些東西,讓主人感激得不知說什麼好。

臨近過年的這幾天,李家大院很是熱鬧,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有提前拜年的親朋好友,還有街坊鄰居。三十晚上吃完飯後,李諾、李泉、李信領著孩子給三老爺、四老爺、五老爺拜年。李泉李信在村子裏認識的人比較多,兩個人在家裏隻是初一早上待了一會,然後就出去找自己的朋友串門子去了。梨花、張梅、徽芸三個收拾完廚房之後,也到梨花的屋子裏說話。大嫂張梅對梨花特別感激,首先在廚房裏就很照顧,梨花一是年輕,有些活真的不會做,所以隻能給其他人打打下手,和翠琴一起整理一下其他的東西。其次是說話上,特別是和別人說話,特注意分寸,很受聽。梨花也一直心裏感到暖暖的,張梅、徽芸、三太太都和梨花很友善。

張梅心裏想,這個弟媳婦真是不錯,一方麵很有主見,剛畢業就成家而且自己在蘭州置院置房開診所,自己很獨立,讓其他人都很羨慕;另一方麵梨花顯示出自己的大度,剛安下家,就接受了如菊的兩個孩子,視這兩個沒娘娃娃為自己的,很是沒有隔閡;三方麵是梨花的文化程度雖次於徽芸,但遠比我張梅高,況且自己的兩個大小夥子一直在蘭州念書全靠梨花一人在家操持照顧,代行母親的責任。所有這一切都讓家裏的人很是欽佩她。所以即使梨花在家裏不怎麼說話,但是眾人卻還是很感念她、讚賞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