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曆六月,夏莊稼都成熟,維賢老爺率領著家裏的大小人等天麻麻亮就下地搶收莊稼。我們那裏把這一段日子叫“搶黃天”,搶收,搶種,就是再熱再累也不歇氣。夏收時間最怕大風和連陰雨,從六月初開始收油菜籽、胡麻和麥子,收割完畢趕緊澆水灌溉,五六天後,地裏能站住人之後就開始翻地,收拾,然後搶種大秋作物。一般“伏裏早一天,秋裏早一月”,意思是夏收完之後,早種一天,秋作物就早收十幾天,秋作物就能長得很好。如果種得太晚,遇上早霜,有些東西長不好就被秋霜殺死了。秋裏的收成,就看夏天種得早不早。搶黃天這一段時間,維賢和家裏雇的幾個夥計起早貪黑,晌午就在地頭樹蔭下歇息吃點家裏送來的饃饃和菜湯。白天收割的莊稼,下午就開始收拾裝車,趕黑要拉回場,第二天再由場上的人紮開曬幹,然後垛成大小不等的垛,等到大秋種完,再慢慢收拾打碾。
這天維賢領著大家在水車坪(地名,由水車引水而澆灌的田地,水車又名水力挑車或天車)上割麥子。天氣還不太熱,一陣陣涼風吹過來,人們都撒歡地幹活。不遠處有一個人拉著一峰駱駝,沿著沙河急匆匆地走來,李信眼尖,在坪頂上的麥地裏就認出了沙河裏那個來的人是明生,李信就在地裏拿著白布褂子邊招呼邊大喊,明生也聽出是李信,就拉著駱駝走了過來。一到地頭,兩個老朋友高高興興地說了一會兒,明生就把駱駝拴在地埂上一棵柳樹下麵,拿了把鐮刀,飛快地割麥子。李信、維賢和其他人割的割,捆的捆,也忙碌起來。明生邊割邊說:“我拉駱駝路過縣城,聽人說南麵又打仗了,動用了好多人,不知是怎麼回事。”李信說:“我們一天到晚忙著搶收莊稼,真還不知道哪裏打仗了。”時間不長,一大片麥子收拾得差不多了,眾人又捆又抱地裝車,趕天黑就收拾到場上了。
吃完晚飯,李信和明生就躲到西屋裏來了。李信關切地問明生:“這一回你怎麼隻拉一隻駱駝,駝隊的其他人呢?”明生傷心地說:“現在,拉駱駝生意不行了,青海的鹽隻能往寧夏、陝西運,四川那邊不敢去了。人家馬幫比駝隊要快得多,好些生意都被他們搶了。我們的掌櫃給我分了一峰老駱駝,就頂了我這兩趟拉駱駝的盤纏,再說,新城一帶今年天爺旱得很,回家也沒有事做,我就投奔你們來了。”
這天,李信和眾人都在陳家園沙地裏割麥子,將近中午的時候,三太太領著翠琴趕著兩頭毛驢給下地的人送晌午來了,一隻桶粉條豆腐臘肉片,一隻桶小米稀飯,一桶漿水,一籃子饅頭和花卷,七隻大碗,七雙筷子。剛到地頭,李信和明生就過來幫著把東西搬了下來,維賢也連忙招呼幫忙的人過來吃晌午,翠琴先將菜一人一碗遞到人們的手裏,然後將饅頭花卷一一分到眾人手中。維賢就陪著三太太到地頭轉轉,看了看這一塊地裏的莊稼。三太太回憶著說:“去年這塊地回茬的秋菜長勢好,但帶的沙子太多,那次我們醃菜費了好大的工夫,今年這裏就回茬成穀子吧,秋菜全種在土地裏。”維賢看著三太太紅撲撲的臉蛋說:“知道了,糜蕎穀今年都回茬在沙地裏,秋菜和糖蘿卜、紅蘿卜都種在土地裏,幹糧灘裏就不回茬了,那裏雨水不好,讓那塊歇著。今年立夏前後那一場好雨下得太好了,可惜太少,大窯洞、車道溝、三道溝的旱地也還是要趕緊收拾一下,搶種一些草穀子,冬天喂牲口……”轉眼間,眾人的晌午吃完了,翠琴把稀飯和漿水桶留下,把其他東西收拾好就和三太太回去了。
翠琴姓張,是村子北頭張偉中的三姑娘,到維賢家當使女五年了。今年也十六歲了。自從明生來了之後,兩人來往就比較密切,今天送飯時,翠琴分完東西,就悄悄來到明生的身旁說了幾句話,明生悄悄地看了看李信,就又忙忙地幹活。當天晚上,李信把明生看上翠琴的事就告訴了父親維賢,老父親一聽就眉開眼笑了,說:“這是好事,這是好事,隻是明生家裏二老在堂,我們家不好直接辦。不如這樣,聽說縣城你範家姑奶的孫子禹勤回到靖遠了,過幾天就要到北京去。我這幾天正要派人去送個人情,正好你給你姑奶家送個情,順帶給明生父母把這件事說道說道。”
這邊維賢又領著眾夥計緊張地麥收,打磨田地,搶種大秋作物。李信就拿著一件新二毛皮襖,一塊大洋,二十四個銅板,天剛亮就往縣城去了。家裏的牲口都忙著,李信走著往城裏趕。一路上,李信背著皮襖熱得滿頭大汗,心裏直犯嘀咕,我爸這是怎麼了,大熱天讓我送皮襖,這叫啥人情。想歸想,但父親安排的事是要不折不扣地執行,這就是規矩。父親以前的教誨又在耳邊響起。我姑奶的這個孫子書念得很好,光緒二十七年中舉人,光緒二十九年中進士,後來又到東洋留學,回來後又在民國政府裏任職,不知怎麼又回到靖遠了。
李信在靖遠縣城的西關裏找到了範家,進門之後就向姑奶奶請安。範家姑奶奶叫李珠虞,今年七十三歲了,是維賢的小姑姑,李信的小姑奶奶,李信很熟悉。請完安之後,李信就給表叔媽請了安。範家姑奶奶就問信兒:“你爸你媽他們好嗎?今年的麥子長得好嗎?”李信邊喝水邊說:“我爸我媽他們都好著哩,今年的莊稼水地裏沒問題,旱地的夏莊稼不行,秋莊稼暫時還說不上,我爸讓我拿了一件今年春上新縫的二毛子皮襖,給我表兄穿,一塊錢給姑奶奶。”正說著,範家姑奶奶獨苗孫子就回來了,看到李信在家裏,就高興地拉著李信的手問長問短,看著李信長大長高了,就高興地說:“奶,讓信兒今晚住下,我給他說說外麵的事情。”李信忙說:“姑奶奶、表兄,我爸還要讓我趕到新城去一趟,辦完事情後趕緊回家,再說五黃六月的也不是浪門子的時候,冬閑的時候我再來,咱們好好地暄一暄,我現在得走了。”李信就回到在城裏做生意的大哥家裏住下了,大嫂就問:“兄弟呀,大夏天人們都忙著收拾地裏的莊稼,爹把你派出來幹什麼去呀?”李信就說:“主要是給新城明生家裏送信呀。”
第二天李信離開縣城,緊趕慢趕天麻黑才到新城,先在白家吃了晚飯,然後就在玉亮的陪同下,到明生家給明生的父母說道明生的事。明生的父親叫劉孝儀,和白家是故交,年輕時練就一身好武藝,為白家老太爺(永興的父親)南來北往販運皮貨出了不少的力,現在年紀大了,靠租種白家的一塊旱地為生。當聽說明生到李家塬維賢老爺家幫工時,就很高興,並且當少東家說到明生看上了維賢的使女翠琴時,連忙說:“好得很,像我們這樣的人家,能說上沿河一帶的姑娘,那就是燒高香了,還有什麼說的呢!少東家您明天先行一步,我隨後就帶些東西過去,如果雙方沒有什麼別的意見,我想就過去把事情定下,再選日子娶。”當晚,李信和玉亮以及大姐夫白永興暄了很久,白永興很是替明生一家人感激老丈人。
第二天李信在白家吃了早飯,就匆匆往回趕,第三天天黑時分才回到了家。回來後就向父親說了說見到範家姑奶奶和明生父母的情況,並且說明生他爸過兩天就來咱這裏,又見到大姐夫白永興,還在白家住了一晚。過了沒有幾天,李諾從西安給家裏帶來了幾斤石榴,幾斤伏茶,一百銀元,一盒仁丹,供家裏人夏天消暑,並帶話給父親,準備給大哥李泉在縣城謀一個職位,具體讓張檳辦理。
夏收結束,該收的都收到場上,該回茬的秋莊稼都已回茬上,一年中最忙碌的“搶黃天”算是結束了,莊稼人才可以略微歇一口氣。這天,維賢正在場上攤曬麥子,張振軍就急匆匆地來找維賢老爺說:“李家爸,前幾天我放蜂回來路過法泉,看見臥橋東頭的文昌閣快要倒了,那些台階的石條也鬆動得很,鴻文閣的頂棚開了一個洞。”維賢說:“哦,我知道了,明天我就抽空去看看。”說完張振軍就走了。
轉眼間明生就將兩掛滾子套好,趕著騾子慢慢地轉著。明生幹農活裏裏外外是一把好手,碾場的活更拿手,他一個人吆牲口,後麵三個人跟著翻,由裏而外,由小而大地轉著一遍一遍地碾。維賢在場邊看著場上忙呼的人們,心裏想著,今年的麥子長得很好,不知秋天怎樣,嗨,走一步是一步,秋天等到秋天再說吧!不一會兒,維賢老爺就到場房子裏喝了口水,回頭讓萬信快去叫三老爺和馮木匠,讓他們盡快來,我在場房裏等著。一會兒工夫,三老爺和馮木匠就來了,維賢就讓他們進到場房子裏說話。維賢說:“我們最近都忙糊塗了,外麵的情況什麼也不知道,明天我們幾個人到塬底下的法泉寺去一趟,看看那裏的情況,該維修的維修,該保護的保護,不要讓我們的法泉破敗了,所有的花費算我的,老三你負責具體施工,馮木匠你找人。”三老爺和馮木匠很痛快地答應了。
快到晌午了,維賢對門口的萬信說:“萬信,你今兒把驢趕上到南河灘咱們的瓜地裏去,讓蘇家老漢挑些熟好的香脆瓜馱來,給打場的人後晌裏吃。以後每天都摘一些來,叫下苦人吃去。你兩個不忙的話先涼一會兒,等會子吃瓜,我看一下是不是該起場了。”馮木匠連忙接著說:“不了,老東家,我還有些事,我回去了,三老爺你等一會吧!”三老爺也忙忙地說:“我也不等了,我想到東灘的菜地裏看看去。”維賢說:“那你們就忙去吧。”
送走了三老爺和馮木匠,維賢走出場房子就大聲地問明生:“場碾得怎樣了,能不能起場?”明生邊揮鞭子邊拉著牲口說:“李家爸,再碾幾圈,我就卸牲口,然後咱們起場。”維賢把手伸進麥草下麵,隨手抓了一把碾出的麥子,用嘴吹了吹,一把顆粒飽滿黃澄澄的麥子就露了出來,維賢歡喜地隨手撮了幾粒就放在嘴裏嚼了起來,嘴裏不停地說:“這真香,真香,多少年都沒有見過這樣好的麥子了……”
閑話少談,單就說這天,明生父親劉孝儀來到了李家塬,由於翠琴的父母就在莊子裏,劉孝儀就請維賢托個人到張家提親。維賢說:“你家明生確實是不錯,人機靈,心腸好,幹活肯出力,是把做買賣的好手,我也很喜歡,我們盡快地把這事定下,萬信你明天早上把你劉家三奶叫來,就說我有事兒和她商量。”當天晚上,劉孝儀父子就在西屋商量著他們的大事。
第二天一早,萬信就把劉家三奶請了過來,維賢就說:“他三奶,明生你也知道,他爹也來了,今兒托你到張家去說說,給偉中兩口子說明白,這是一件好事,兩個年輕人都很樂意,我這裏準備了一點東西,你就帶上過去算是提親吧。”劉家父子一看,連忙說:“這怎麼好呢,東西應該我們準備啊!”維賢就說:“沒關係,明生的事一切我都包了。老劉你就等好消息吧。”說話間,三老爺和馮木匠就過來了,維賢說:“他三奶,你快到偉中家問去吧,我們要到塬底下的法泉寺去一趟,下午給我回話。”
說起這法泉寺,是當地非常有名的寺院。據說法泉寺始建於北魏,唐宋兩代較為鼎盛,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曆史。經過隋、唐、五代及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鑿修,雕塑和壁畫數量眾多,殿宇樓閣皆依崖而建,連為一體,雄偉壯觀。共有大小36個洞窟,保存有五代以來雕塑佛像及壁畫等;寺內有“龍骨”、“墨池”、“月牙”三泓清泉噴瀉。又以陝西大刹法門寺為上院,法泉寺為下院,以“法門”與“清泉”立說,故名法泉寺。唐初大將尉遲敬德曾主持維修過法泉寺;宋代崇寧五年(1106)欽賜法泉寺與西安景雲寺為上下兩院禪寺。清康熙年間,又修建了天王洞、千佛洞、三教洞、藏經洞、鴻文閣、長者廟、覺世亭、臥橋、古塔,現在還有許多的唐榆宋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