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斯巴達克改變作戰計劃之謎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領導了反對羅馬奴隸主統治的大規模奴隸起義,這次起義是世界古代史上最為波瀾壯闊的奴隸起義起義,曾經席卷整個意大利半島。
偉大的斯巴達克起義席卷了整個意大利半島,就在斯巴達克到達阿爾卑斯山腳下,即將北上出境重獲自由時,卻突然調頭南下,最終導致了最後的失敗。為什麼他要這樣做?
斯巴達克是色雷斯人,在羅馬征服色雷斯的戰爭中被俘,並淪為卡普亞角鬥士訓練學校的角鬥奴。斯巴達克對於奴隸被迫自相殘殺供達官貴人從中取樂的角鬥士命運深惡痛絕,密謀於公元前73年夏初暴動。由於叛徒告密,不得不提前發動起義,他帶領70餘名角鬥奴隸逃往維蘇威火山,樹起義旗。逃亡奴隸和破產農民紛紛響應,起義風起雲湧,使羅馬奴隸主統治階級萬分害怕。
元老院派出執政官克勞狄烏斯率軍3000人前往圍剿官軍切斷了起義軍通往山下的唯一通道,把起義軍團團包圍起來,企圖困死。但斯巴達克足智多謀,他利用夜色掩護帶領起義軍順著用葡萄藤編成的軟梯滑下懸崖,遷回到羅馬軍營後麵,趁機發起進攻。羅馬官軍措手不及,被打得大敗,克勞狄烏斯隻身狼狽逃走。
同年秋天,斯巴達克采取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辦法打敗了羅馬執政官瓦利尼烏斯率領的兩個軍團約1.2萬人的圍剿。公元前72年,起義軍從意大利南端北上的途中,羅馬元老院派執政官楞圖魯斯和蓋利烏斯率領三個軍團的兵力進行圍剿。斯巴達克各個擊破,先後擊敗楞圖魯斯軍隊的堵截和蓋利烏斯軍隊的追擊,一路凱歌高奏,隊伍發展到12萬人。
當斯巴達克起義軍接連粉碎克勞狄烏斯和瓦利尼烏斯的圍剿後,斯巴達克曾擬訂了一個北上計劃:全軍向阿爾卑斯山前進,越過高山,北上出境,返回故土。一部分人回色雷斯,一部分人回高盧。
為什麼要回色雷斯呢?因為斯巴達克是色雷斯人,他想返回故土,重獲自由,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斯巴達克剛一提出這個計劃,就遭到副將克裏克蘇的堅決反對。克裏克蘇率領2萬人憤然出走,不幸被官軍消滅。斯巴達克率軍繼續北上,挫敗楞圖魯斯和蓋利烏斯的前堵後追,一直打到阿爾卑斯山腳下的穆提那城。但此時,斯巴達克突然放棄北上計劃,率領全軍調頭南下。
羅馬元老院擔心起義軍會攻打羅馬城,急派獨裁官克拉蘇帶領軍團前往鎮壓奴隸起義。克拉蘇恢複了古老的《十一抽殺律》:凡戰敗或臨陣脫逃者,十人當中抽簽選出一人處死。這樣一來,嚴明的軍紀提高了羅馬軍隊的戰鬥力。
起義軍被趕到意大利半島南端的布魯提翁,準備渡海去西西裏,但沒有成功。克拉蘇下令在半島最南端最窄處挖了一條兩端通海的大壕溝,企圖截斷起義軍的退路,將起義軍就地殲滅。起義軍盡管奇跡般地衝過封鎖,但勞師疲弊,不久就陷入困境。與此同時,羅馬元老院命令魯庫魯斯從馬其頓、龐培從西班牙回師,協助克拉蘇從東、北、南三麵包圍起義軍。
危急時刻,起義軍內部牧民出身的康格尼斯反對撤離意大利半島,他帶領1.2萬起義軍離開隊伍,很快被克拉蘇消滅。
公元前71年春,起義軍與官軍最後決戰的時刻來臨了,雙方在阿普裏亞境內展開激戰。斯巴達克英勇戰死,6萬名部下犧牲,被俘的6000名起義軍被釘死在從卡普亞到羅馬大道兩邊的十字架上。
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卻給羅馬奴隸主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2000多年來,起義也留給人們不少疑問。比如,斯巴達克曾一度製訂北上出境計劃,如果這個計劃認真施行,他們離開羅馬返回色雷斯結果會如何呢?那麼他究竟為什麼放棄了北上計劃?
當斯巴達克最初製訂北上計劃時,起義軍內部發生嚴重分裂:副將克裏克蘇率2萬人出走,結果很快被官軍消滅。起義軍內部的第二次分裂也是在斯巴達克提出渡海去希臘的時候,牧民出身的康格尼斯堅決反對撤出意大利半島,帶領1.2萬人離開隊伍,被克拉蘇消滅。
看來,在去與留的問題上,起義軍內部始終存在較大爭議。這與起義軍來源有關:斯巴達克等人是來自色雷斯的角鬥士,鄉土意識很強,希望回歸故土色雷斯。而有些起義軍過去是羅馬破產農民,不願意離開羅馬。
這種強烈的本土意識使他們在大敵當前不能真正認識到危險,從而同仇敵汽。那麼斯巴達克在打到阿爾卑斯山腳下的穆提那城後,為什麼又北上出境而改變計劃調頭南下了呢?
研究者認為,是客觀形勢變化促成了斯巴達克計劃的改變。起義之初,敵強我弱,斯巴達克感到羅馬官軍很難對付,羅馬不宜久留,所以他擬訂北上計劃,先向敵入力量薄弱的北部地區發展,爭取早點翻越阿爾卑斯山返回故土。但北上途中的節節勝利,特別是起義軍接連挫敗羅馬執政官克勞狄烏斯、名將楞圖魯斯和蓋利烏斯的圍剿之後,聲勢大振,敵我力量對比發生了一點變化。起義軍轉而變得“自信”起來,認為可以留在羅馬“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