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種意見認為:阿爾卑斯山的惡劣條件阻止了起義軍北上翻越山嶺的打算。他們指出,阿爾卑斯山是歐洲最高的山峰,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許多山峰終年積雪,山上氣候變幻莫測。12萬起義將士到達阿爾卑斯山腳下時,身著單衣,再加上起義軍給養不足。他們隻能望山興歎,放棄了北上計劃。
有的學者認為,斯巴達克之所以改變原計劃,主要是因為缺乏意大利北部農民的支持。公元前1世紀,意大利北部與中部、南部的發展情況不一樣。北部的奴隸製經濟發展較為緩慢,小農經濟仍然比較穩定。小農安於現狀的特點使他們不願冒支持起義軍的風險,雖然他們在感情上有可能是同情起義軍的。沒有北方農民的物質支待,斯巴達克起義軍是很難北上出境的。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斯巴達克之所以臨時改變計劃,是因為起義軍不忍心丟下仍在羅馬奴隸主皮鞭底下呻吟的奴隸兄弟。為了解救苦難的夥伴,他們再度向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奴隸主發起進攻。
有人認為:對任何事情的分析都不能陷入絕對主義的窠臼。斯巴達克之所以放棄北上出境計劃,想必不是一時頭腦發熱的結果,也不是一種因素簡單作用的結果。為什麼不把這些原因綜合起來呢?
究竟是單因素還是多因素,單因素中又是哪一個因素?這個謎的最後解開還依賴於史料的進一步發掘。
2、 拿破侖莫斯科遇火之謎
在1821年,由拿破侖率領的法軍攻進了莫斯科,可是莫斯科幾乎是一座空城,很多地方都在起火。9月17日晨,拿破侖突然從睡夢驚醒,他跑到克裏姆林宮的窗口向外眺望,發現莫斯科城火焰蒸騰,火花爆濺。他一邊大叫著“多麼可怕的景象”,一邊同身邊的隨從狼狽地逃出了莫斯科。
這場來勢凶猛的大火整整燒了一個多星期。當大火熄滅後,昔日風光綺麗的莫斯科變成了一片令人心悸的廢墟。
由於莫斯科的大火,法軍無法從莫斯科取得補給,同時由於法軍挺進太深,後方援助不能及時到達,法軍的糧草供給非常緊張。在不得已的情況下,10月19日,拿破侖被迫從莫斯科撤軍。
得知法軍撤退的消息後,俄軍在沿途不斷予以狙擊,迫使拿破侖不得不隨時改變撤退路線,到12月,拿破侖才終於撤出了俄境。
雖然逃離了俄國,但法軍損失慘重,軍力損失達47萬餘人。對於拿破侖這次軍事冒險的失敗,人們不足為奇,可對於莫斯科當時那場罕見大火的起因,多少年來,卻一直爭論不休。
根據記載,那場大火應該是莫斯科人自己放的。當年由於敵強我弱,俄軍統帥庫圖佐夫決定放棄莫斯科。莫斯科人民也決定隨俄軍一起撤退。
為了不給入侵者留下任何有用的東西,莫斯科居民忍痛放火燒了莫斯科城。
也有人不同意這樣的說法,他們認為莫斯科大火並非俄國人自己放的,而是進城的法軍做的:“他們夜進民宅,點起蠟燭、火把、柴火照明,喝醉酒後不慎引起大火”。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在他的小說《戰爭與和平》中就持這樣的觀點。
更為激進的說法則是法國人蓄意縱火。俄羅斯的愛國詩人曾在詩中對那場大火進行了如此的描述:“在燃燒的天空下,在燃燒的地上,穿過兩旁的火牆走。”火雖然燒得痛快,燒跑了侵略者,但畢竟燒毀了莫斯科人民可愛的家園。
無論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縱火者,我們都不希望這樣的場麵在人類曆史上再次重演。
3、 裏希特霍芬座機被擊落之謎
曼弗雷德·馮·裏希特霍芬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共擊落80架飛機,位居德國飛行員之首,同時也是一戰中世界王牌的第一位。1918年4月21日,這是一個難忘的日子,作為曾擊落80架協約國飛機的王牌飛行員,他的紀錄終止了。
裏希特霍芬是一名德國飛行員,被稱為王牌中的王牌。他也是戰鬥機聯隊指揮官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擊落最多敵機的王牌飛行員,共擊落80架敵機之多。
1918年4月21日這天,裏希特霍芬率領9架福克飛機巡邏時同加拿大飛行員布朗率領的15架飛機遭遇,一場血戰不可避免地展開。
戰爭後期,協約國的飛機性能和飛行員素質都有了較大的提高。
混戰中,德軍飛機一架一架被擊落,殺紅了眼的裏希特霍芬緊緊咬住一架敵機不放。
布朗看到危險,立即趕來對準這架紅色三翼戰鬥機的尾部進行了幹擾性攻擊,激動的裏希特霍芬轉過頭來就撞向布朗,布朗急忙向右避開。兩架飛機翻滾著纏鬥在一起,旗鼓相當,不一會雙方的飛機都負了傷,但未喪失戰鬥力。
聰明的布朗且戰且退,將空戰引入己方上空,裏希特霍芬緊追不舍,在100米的高度上,協約國地麵士兵用步槍和機槍對他猛烈射擊,這突如其來的攻擊命中了裏希特霍芬,他頭部中彈,飛機墜毀在戰壕裏。此時,是上午10時3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