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盛名之下的真相——文化名人之謎(3)(1 / 3)

傳統的傳記作品中,都沒有明確指出。有人說黑衣人是嫉賢妒能的宮廷作曲家薩裏埃利手下的人。有人說是共濟會派去的黑衣使者,因為莫紮特曾是這一組織的成員。因莫紮特在其歌劇《魔笛》中將該組織的某些秘密泄露而惹惱了這個秘密民間組織的領導者們,於是他們就用這個辦法加害莫紮特。

還有人認為此人是一個與名人貴族和大型組織沒有任何關係的人,他隻是一位平庸的作曲家(還有人認為他是一位受有錢的平庸作曲家雇傭的人)。他對莫紮特的情況十分熟悉,因而抓住他健康狀況惡化、瀕臨死亡的時機,想以重金購買其作品為自己所有。

據最新資料表明,當時一位自詡為作曲家的“狂妄自大而又酸溜溜的維也納貴族老爺”常常在家裏舉辦音樂會。為紀念亡妻,他想讓莫紮特寫一部追悼其妻的安魂曲,並企圖據為己有。於是他便密謀遣使,其匿名的訂單和黑衣使者令莫紮特不寒而栗。

這位慣以重金收買作曲家的作品從而據為己有的老爺名叫斯圖爾巴赫伯爵,其實早在上世紀上半葉就有資料對此有所提及:在豐子愷早期的《近代十大音樂家》中的莫紮特一章中就提到了這位騙子貴族。由此看來,黑衣使者可能就是這位附庸風雅的斯圖爾巴赫伯爵派去的人。他的神秘讓人驚恐不安,從而也在莫紮特這位音樂奇才頭上罩上了一層神秘的光環。

其實,莫紮特本人在死前一年就由於惡化的健康狀況和拮據的生活預感到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他曾坦然地對朋友們說:“死亡已在我舌尖上,我已嚐到它的味道。”就在這一年裏,他寫了1首安魂曲,5首彌撒曲,這可視為他有某種預感的證據。但是,大量考證又表明,即使在其臨終時,莫紮特也未感覺到自己會立刻死去。因為有了這神秘的黑衣人,後世之人便備感迷惑,以為作曲家的死就是因為這個陌生人。

可以令人確信的一點是:莫紮特的《安魂曲》在生前並沒有創作完成,而是死後由他的學生許斯邁爾續完之後,按期交給了這位黑衣人。那麼,這位神秘的“黑衣使者”到底是誰,至今仍然沒有定論。

9、 音樂大師貝多芬死因之謎

天才似乎總要受到更多的磨難,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便是這樣。他一生與病痛為伴,飽受折磨,尤其是耳朵失聰,幾乎斷送了他的音樂前程。由此他的精神支柱坍塌了,甚至曾一度絕望得企圖自殺。1827年3月26日下午5時30分,這顆音樂巨星隕落了,給世人留下無限遺憾。

關於貝多芬是什麼原因致死的,人們大都認為:這位作曲家的死是由嚴重酗酒而引起肝病所致,他在55歲時被發現患有嚴重肝病。但是英國尤維爾區醫院風濕科顧問醫師帕爾福曼對這種看法提出了異議。

他認為折磨這位作曲家的病痛是由一種少見的風濕病引起的,這種少見的風濕病會使身體的每個器官發炎,並逐漸侵襲全身。

貝多芬禁不住要自殺主要是因為這種病痛非常劇烈。最後,貝多芬被這種風濕病折磨致死。

他還認為,如果用現代的類固醇給他治療,給他做肝髒移植手術,貝多芬可以多活許多年,足以讓他完成“丟失”的第十首交響曲。

法國著名作家阿爾方斯·卡爾是貝多芬的同時代人,他的《在椴樹下》一書為貝多芬之死的原因和具體情況提供了新的線索,並詳細介紹了自己的觀點。

他寫道:作曲家死前不久的一天,他的侄子來信說自己在維也納被牽連進一樁麻煩的事件中,隻有伯父出麵才可以幫他脫離困境。

貝多芬接到信後立即徒步上路。他夜宿於一家農舍,到了夜裏,貝多芬感到渾身發燒,疼痛難忍。他輾轉反側,難以入睡,於是爬起身,赤著雙腳到田野裏徘徊。由於時間待得太長,夜寒侵骨,回來時他已冷得發抖。

主人從維也納請來一位醫生為其診治。最後醫生確診為肺積水,貝多芬生命危在旦夕。得知貝多芬病重的消息後,德國著名鋼琴演奏家、作曲家胡梅爾來看他,但貝多芬已無法與其交談,他僅用飽含感激的目光凝視著他。

胡梅爾通過聽音筒向他表示他的悲傷之情。貝多芬以聽音筒依稀聽見幾句大聲的喊叫之後,頓覺暢然。他兩眼熠熠生輝,對老朋友說:“胡梅爾,我果真是個天才嗎?”說完後,他張大嘴,兩眼直勾勾地瞪著胡梅爾,溘然長逝。

另外,還有一些研究專家試圖從貝多芬的家庭關係上來揭開作曲家的死亡之謎。

中國學者趙鑫珊在《貝多芬之魂》一書中認為:貝多芬的侄子卡爾長期的煩擾,大大損害了貝多芬的健康,給他的精神帶來了莫大的痛苦,導致他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他的侄子在別人麵前稱呼貝多芬為“老傻瓜”,而且隻要人家看到他同這個“老傻瓜”在一起,他就覺得丟臉。隻要貝多芬對他管教稍加嚴格,言語過重,這個無賴就會用自殺來威脅。盡管如此,貝多芬對他慈父般的愛還是有增無減,並且一再容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