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盛名之下的真相——文化名人之謎(2)(1 / 3)

達·芬奇的社交圈很狹小,這就使人們很容易對達·芬奇唯一的仆人托馬茲·瑪奇尼產生興趣。托馬茲·瑪奇尼是一個時刻跟隨在達·芬奇左右的人,他是一位麵目慈祥、體格強壯並有一雙智慧之目的中年術士,閱曆十分豐富,曾到過東方,受到過東方聖人和統治者的接見,還帶回了大量的古阿拉伯和古埃及的書籍。據記載,他是一位出色的水力專家、雕刻家、機械師,同時對煉丹術和妖法極為熱衷,隻是因為他身份低微,故不為人們所知。有些學者從這些史料中得出結論:托馬茲·瑪奇尼是達·芬奇的有力合作者。

但大多數曆史學家對上述的觀點頗有微詞。他們認為,托馬茲·瑪奇尼這個人物是人們臆造的,並不是曆史人物。

有些專家認為,達·芬奇可能是立足於古人的創造發明並對它們進行了再創造和改良,從而得到了如此豐碩的成果的。他們指出,類似直升機的畫,早在達·芬奇之前的佛來米派藝術家手稿中就已出現過,與達·芬奇後來的設計很相像。另外,有記載表明,達·芬奇與東方祭司相交甚密,長期往來。他可能從這些古代文明的傳承者那兒,得到了許多人類知識的精華。

對於達·芬奇一生的創造,也有人表現出不以為然的態度。他們指出,達·芬奇的科學創造,都隻是停留在構想階段,與真正的科學發明有著本質的區別。但是,持這種觀點的專家也不得不承認,達·芬奇的確是一個集崇高美德和天才智慧於一身的奇才。他的奇才從何而來,一直是人們關心和討論的問題。

5、 米開朗琪羅的創作與性格之謎

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出現過一位多才多藝的巨人。他不僅是偉大的雕刻家、畫家,而且是一位傑出的建築家和詩人。這個人就是米開朗琪羅。米開朗琪羅是歐洲文藝複興時期雕塑藝術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創作的人物雕像氣魄宏大,雄偉健壯,蘊含著無窮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在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典型地象征了當時的整個時代。但是生活中的米開朗琪羅卻給人以“怪人”的感覺。

年輕時代的米開朗琪羅因酷愛學習而陷入了絕對的孤獨。別人都把他看成一個孤芳自賞、性格乖僻、瘋瘋癲癲的人物。米開朗琪羅總是表現得舉止粗俗,與社會格格不入,社交活動總使他感到膩煩。這與達·芬奇的相貌堂堂、舉止優雅、風度翩翩、受到上流社會人士的喜愛形成鮮明的對照。他隻和幾位嚴肅的人士來往,沒有其他朋友。他終身未婚,生平隻愛過著名的德·貝斯凱爾侯爵夫人多利陽·柯羅娜,然而那卻是一種柏拉圖式的戀愛。

米開朗琪羅創作時需要絕對的孤獨是他的又一個怪異之處,隻要旁邊有一個人在場,就能將他的情緒完全擾亂。他必須獲得一種與世隔絕之感,方能得心應手地工作。為身邊瑣事所糾纏,對於他來說簡直是種折磨。

在他塑造的成千上萬的人物形象之中,他沒有遺忘過一個。他說,隻有預先回憶一下以前是否用過這個形象,然後才能決定是否讓人動手勾畫草圖。因此,在他筆下,從來沒有重複現象。

在藝術上,他表現出讓人難以想象的多疑和苛求。他親手為自己製造鋸子、雕刀。不管是什麼細枝末節,他都不信任別人。

米開朗琪羅追求完美有時達到苛刻的程度,一旦他在一件雕像中發現有錯,他就將整個作品放棄,轉而另雕一塊石頭。這種追求完美的理想使他毀掉了不少成型的作品,甚至在他的才華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時,他所完成的雕像也並不多。有一次,他在一刹那間失去了耐心,竟打碎了一座幾乎竣工的巨大雕像,那是一座名叫《哀悼基督》的雕像。

米開朗琪羅一生孜孜以求,從不懈怠。一天,紅衣主教法爾耐茲在鬥獸場附近與這位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在雪地裏相見了。主教停下車子,問道:“在這樣的鬼天氣,這樣的高齡,你還出門上哪裏去?”“上學院去。”他答複道,“想努一把力,學點東西。”

騎士利翁納是米開朗琪羅的門徒,他曾把米開朗琪羅的肖像刻在一塊紀念碑上。當他向米開朗琪羅征求意見,問他想在陰麵刻上什麼的時候。米開朗琪羅請他刻上一個盲人,前麵由一條狗引路並加上下麵的題詞:“我將通過你的道路去啟示有罪之人,於是不貞潔的心靈都將皈依於你。”

人們一般認為藝術家都有怪癖,但米開朗琪羅的性格確實十分獨特。這位偉大藝術家的創作與其性格究竟是什麼關係呢?這也是藝術家們一直以來未解開的一個謎題。

6、 莎士比亞身世真偽之謎

莎士比亞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為重要的作家,在國際上甚至有人專門研究莎士比亞並形成了一門學問(即“莎學”)。但是,有人提出莎士比亞隻是一個化名而已,他並不是真實存在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早在幾個世紀以前,就有人提出了疑問,因為莎士比亞是世界著名的偉大劇作家,他有很多作品為後人所傳頌,但其生平不為人知之處仍有很多,況且他個人也沒留下這類的文字。有關莎翁身世的材料極少,這就給莎士比亞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即使是在莎士比亞的女婿霍爾醫生所寫的日記中,也難以尋到其嶽父是傑出劇作家的一點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