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在南北朝時期有一個小故事,講得就是青出於藍的事。
說是李謐拜了孔潘為師,由於他又聰明又用功,所以沒過幾年,他的學問便突飛猛進,超過了他的老師。孔潘為自己能有這樣好的學生而感到非常高興,並不以自己學問不如李謐而感到羞恥,自己有了什麼問題,便找李謐一起討論。特別可貴的是,他不端老師的架子,虛心地向李謐請教。李謐反而非常不好意思,他認為孔潘是老師,自己是學生,自己比老師知道得多,對老師是一種不敬。因此,每當孔潘向他請教問題的時候,他都顯得十分局促,回答起來吞吞吐吐,欲言又止,顯得十分不自然。幾次之後,孔潘感覺到了李謐的苦衷,就十分誠懇地對他說: “我向你請教問題,如果你知道的話,不要吞吞吐吐地不好意思回答。凡是在幕一方麵有學問的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師,又何況是你呢。”李謐聽了老師發自肺腑的一番話,十分感動,更加從心裏欽佩孔潘了。從此,李謐再為老師解答問題時,態度十分自然從容,知無不言。
後來,孔潘向學生虛心求教的事情傳了出去,人們都很欣賞他的精神、品質,有人還特意編了一首短歌,來頌揚他不恥下問的精神:
青成藍,藍謝青;師何常,在明經。
意思是:到底誰是老師是不一定的,關鍵在於看誰更有學問。
)7.慶父不死,魯難末已
[釋義]慶父:春秋時魯莊公的弟弟;末已:沒完結。隻要慶父不死,魯國的災難就不會停止。比喻首惡不除,動亂就不會停止。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閔公元年》
[例句]慶父不死,魯難末已。
[故事]春秋時魯國君主魯莊公有兄弟四人。莊公和季友是同一個母親所生,慶父和叔牙是同一個母親所生。由於同父異母,也就分成兩派。
魯莊公快要駕崩的時候,考慮要將君主的位子傳給誰為好。他先征求叔牙的意見,叔牙當然推薦了慶父。魯莊公又問季友,季友便毫不猶豫地要扶持公子般為新國君。公子般是莊公的大兒子,他還有兩個弟弟,分別叫申和開。
魯莊公一死,季友怕叔牙支持慶父,便假傳君主之令,送毒酒給叔牙,叔牙就這樣死去。季友隨即立公子般為新君。
魯莊公死後不到兩個月,慶父就暗中指使手下把新君般刺死。季友聽說後,怕也被慶父迫害,便連夜逃到陳國。慶父為了掩人耳目,便立年齡最小的開當了傀儡。開即後來的魯閔公。
齊桓公是魯閔公的舅舅,他當然支持魯閔公,而且設法幫助季友回到魯國做了國相。魯閔公元年冬天,齊桓公派大夫仲孫來到魯國,探聽情況。仲孫在魯國了解到:慶父的野心還沒有死,魯國的災難還沒完。所以他回國向齊桓公報告說: “不去慶父,魯難末已。”第二年,魯閔公景然也被慶父殺害,季友就帶著公子申逃往邾國避難。
魯國人一向信服季友,憎恨慶父,便一致起來反對慶父。慶父見勢不妙,逃往莒國。
慶父逃走後,季友帶著申回到魯國,請齊桓公來定君位,立了申為新君,即魯僖公。魯僖公按照季友的主意,派人送禮物到莒國,請莒國國君懲辦慶父。慶父走投無路,被迫自殺。魯國的內亂終於平定。
)8.趨炎附勢
[釋義]趨:奔走;炎:熱,比喻有權勢的人;咐:依附。奔走於市又門,依附有勢力的人。比喻奉承、投靠有權勢的人。
[出處]元·脫脫等《帛史·孿垂傳》
[同義]攀龍附鳳曲意逢迎
[反義]剛直不阿
[例句]對於那些自私自利、趨炎附勢的無恥文人,魯迅先生是口誅筆伐,毫不留情。
[故事]宋真宗時,聊城人孿垂考中進士,先後擔任著作郎、館閣蛟理等官職。他曾寫了三卷《導河形勝書》,對治理舊河道提出了許多有益的建議。
李垂很有才學,為人正直,對當時官場中奉承拍馬的庸俗作風非常反感,因此得不到重用。當時的宰相丁謂,就是用阿諛奉承的卑劣手段獲取真宗歡心的。他玩弄權術,排除異己,獨攬朝政。許多想升官的人都不住地吹捧他。有人對李垂不走丁謂的門道不理解,問他為何從末去拜謁過丁渭。李垂說: “丁謂身為宰相,不但不公正處理事務,而且仗勢欺人,有負於朝廷對他的重托和百姓對他的期望,這樣的人我為什麼要去拜謁他?”
這話後來傳到了丁謂那裏,丁謂非常惱火,借故把李垂貶到外地去做官。
宋仁宗即位後,丁謂倒了台,被貶到很遠的地方去任職,而李垂卻被召回京都。一些關心他的朋友對他說:
“朝廷裏有些大臣知道你才學過人,想推舉你當知製誥。不過當今宰相還不認識你,你何不去拜見一下他呢?”
李垂冷靜地回答說:
“如果我30年前就去拜謁當時的宰相丁謂,可能早就當上翰林學士了。我現在年紀大了,見到有的大臣處事不公正,就常當麵指責。我怎能趨炎附勢,看別人的眼色行事,借以來換取他們的薦引和提攜呢?”
他的這番話不久又傳到宰相的耳裏。結果,他再次被排擠出京都,去外地去當州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