③天灸(自灸)
相當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發皰灸,需要借助藥物對穴位進行刺激,使局部皮膚發紅充血,甚至起皰,從而通調經絡氣血,達到防病、治病和保健的目的。
常用的天灸方法
蒜泥灸
大蒜搗成泥敷於穴位,可治療咯血、扁桃體炎等
斑蝥灸
斑蝥研末,配合膠布敷於穴位,用於治療牛皮癬、神經性皮炎、關節疼痛等
白芥子灸
白芥子研末,輔以醋調為糊膏狀敷於穴位,用油紙覆蓋膠布固定,可治療風寒濕痹痛、肺結核等
古籍中關於艾灸的記載
艾灸的發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這可以從許多曆史典籍中得到印證,這些曆史記載不僅是我國醫學的寶貴財富,對世界醫學發展也起到了重要影響。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艾灸是怎麼一步步發展到成熟與完善的。
著作 《孟子·離婁》
時代 戰國
作者 孟子
艾灸內容摘錄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著作 《素問·異法方宜論》
時代 不詳
作者 無名氏
艾灸內容摘錄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亦從北方來。
著作 《傷寒雜病論》
時代 東漢
作者 張仲景
艾灸內容摘錄 少陰病,下利,脈微澀,嘔而汗出,必數更衣,反少者,當溫其上,灸之。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著作 《千金要方》
時代 唐代
作者 孫思邈
艾灸內容摘錄 至於火艾,特有奇能,雖曰針、湯、散,皆所不及,灸為其最要。
著作 《扁鵲心書》
時代 北宋
作者 竇材
艾灸內容摘錄 人於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
著作 《黃帝明堂灸經》
時代 北宋
作者 佚名氏
艾灸內容摘錄 凡下火點灸,欲令艾炷根下赤輝廣三分,若不三分,孔穴不中,不合得經絡。緣榮衛經脈,氣血通流,各有所主,灸穴不中,即火氣不能遠達,而病未能愈矣。
著作 《備急灸法·騎竹馬灸法》
時代 南宋
作者 聞人耆年
艾灸內容摘錄 灸罷二穴……其艾火即隨流注先至尾閭,其熱如蒸,又透兩外腎,俱覺蒸熱,移時複流足湧泉穴,自下而上,漸漸周遍一身。
著作 《針灸大成》
時代 明代
作者 楊繼洲
艾灸內容摘錄
灸風而取諸風池、百會;灸勞而取諸膏肓、百勞;灸氣而取諸氣海;灸水而取諸水分。欲去腹中之病則灸足三裏;欲治頭目之疾則灸合穀;欲愈腰腿則取環跳、風市;欲拯手臂則取肩髃、曲池。
著作 《本草綱目》
時代 明代
作者 李時珍
艾灸內容摘錄 艾灸用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其沉屙之人為康泰,其功大矣。
著作 《神灸經綸》
時代 清代
作者 吳亦鼎
艾灸內容摘錄 夫灸取於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翳,走而不守,善入髒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通十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