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兩晉南北朝時,雖然國內一片戰亂,但艾灸療法的發展並未因此而中止,甚至還成為民間普遍采取的一種治病方式。西晉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灸療專著。
②公元552年,陳文帝將《針經》贈送給日本欽明天皇,於是艾灸開始在日本流傳開來。
隋唐
孫思邈(541~682年)
唐代時,艾灸已經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唐代的醫科學校裏就專門設有針灸科,由專門的針灸博士授課。孫思邈提倡針刺與艾灸並用,他還特別重視艾灸時的用量與壯數。
宋元
①宋代政府對艾灸更加重視,並將艾灸列為十三科之一,宋代書籍中最早出現了“天灸”或“自灸”的記載。
②元代艾灸繼承了前代醫學的發展,元代西方子的《明堂久經》和《備急灸法》,對於艾灸學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明
李時珍(1518~1593年)
明代時,我國艾灸療法發展到全盛時期,出現了桑枝灸、神針火灸、燈火灸等新方法。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多次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與灸法。
清
清代時,艾灸療法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吳謙等人撰集的《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用歌訣的形式來表達針刺與艾灸的方法與注意事項,對於初學者來說,容易記誦。
艾灸的發展壯大
唐代時,艾灸已經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唐代的醫科學校裏就專門設有針灸科,由專門的針灸博士授課,唐太宗還命人校訂《明堂》,做《明堂人形圖》,可見唐朝政府對針灸的重視。唐代名醫孫思邈在其著作《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也提倡針刺與艾灸並用,他還特別重視艾灸時的用量與壯數。而且,他還親手繪製了我國曆史上最早的彩色經絡腧穴圖——《明堂三人圖》。
宋代政府對艾灸更加重視,並將艾灸列為十三科之一,促進了艾灸學的進一步發展。在宋代的醫學書籍中,最早出現了“天灸”或“自灸”的記載,這種艾灸方法已經和傳統的艾灸方法不同了。宋代的《太平聖惠方》《普濟本事方》以及《聖濟總錄》等醫學書籍中,也大量記載了灸療的相關內容。
元代西方子的《明堂灸經》和《備急灸法》,對於艾灸學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明代時,我國艾灸療法發展到全盛時期,就拿古代樹枝灸的方法來說,就有許多關於這方麵的記載:“桑枝灸”“桃枝灸”“神針火灸”“艾條灸”“藥條灸”等。此外,明代還有關於“燈火灸”的記載,方法是用燈心草蘸油點火在病人皮膚上直接燒灼。“陽燧灸”,方法是利用銅鏡集聚日光,作為施灸熱源,這與我們現在常用的“日光灸”類似。明代醫學家李時珍的醫學著作《本草綱目》中也多次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與灸法,說明當時艾灸法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了。
清代時,艾灸療法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吳謙等人撰集的《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中,用歌訣的形式來表達針刺與艾灸的方法與注意事項,對於初學者來說,容易記誦。清代吳亦鼎的《神灸經論》、雷豐的《灸法秘傳》等著作,推動了艾灸療法的進一步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艾灸更是得到了很大發展,各級中醫院都開設了針灸科,許多綜合醫院和衛生院也開設了針灸治療,全國以及各省市都建立了專門的針灸科研機構,針灸在醫療、科研、教學等方麵都得到了空前發展。
名詞解釋
①博士
古代學官名,始於戰國。唐時稱對某一學科精通的人為博士。
②宋代十三科
大方脈、風科、小方脈、針、灸、口齒、咽喉、眼、耳、瘡腫、傷折、金鏃、書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