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艾灸”這個詞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吧?可是你知道什麼是艾灸嗎?艾灸就是將艾條或艾炷點燃後,熏灼人體特定穴位,使其溫熱刺激人體肌膚,從而達到防病治病、長壽保健的目的。艾灸療法在我國醫學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世界醫學也做出了重大貢獻。
艾灸起源與發展
在我國最早的醫學著作《黃帝內經·靈樞》中就有關於針灸的記載:“針所不為,灸之所宜。”意思是說,不能針刺的部位,可以采取艾灸的方式。作為一種防病治病的特效療法,艾灸療法對於許多疾病都有著特殊療效。
艾灸最初起源於我國原始社會。遠古先民們因為經常要風餐露宿,遇到病痛時,一般都是用手摁,用手掐,或者用硬物擊打痛處,有時候甚至還會用火去燒灼。漸漸地,人們開始積累了一些經驗,於是,艾灸療法的雛形就出現了。後來,一種在我國廣泛生長的艾草,不經意間被人們用來作為艾灸的材料,並且效果很好。再後來,人們又嚐試著將艾草搗碎做成艾絨,發覺用艾絨施灸,火力變得更溫和,於是,比較成熟的艾灸就出現了。
戰國、秦漢時期,我國醫學進一步發展,《黃帝內經》等醫學著作相繼問世,艾灸療法已經成為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了。
問世於西漢末年東漢初年的《黃帝明堂經》,是我國第一部有成熟體係的、針灸並重的腧穴學經典著作,奠定了艾灸選穴治療的基礎。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也記載了許多用艾灸治療疾病的藥方。
三國時期,曹操之孫魏東平王曹翕撰寫《曹氏灸方》七卷,這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灸療專著,和之前的醫學著作相比,艾灸的穴位又增加了,艾灸時的禁忌也更加詳細。
兩晉南北朝時,雖然兵荒馬亂,但艾灸療法的發展並未因此而中止,甚至還成為民間普遍采取的一種治病方式。西晉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灸療專著,書中對各種疾病的證候進行了詳細論述,指出艾灸時的選穴部位,從而使艾灸更加專業化、係統化。晉代名醫葛洪在其著作中,也強調了艾灸對於一些傳染病和在急救時所起的重要作用。
名詞解釋
①《傷寒雜病論》
本書成書於公元200~210年,著者為張仲景。
②曹翕
魏晉年間醫學家,著有《曹氏灸經》和《曹氏十二經明堂偃側入圖》。
③葛洪
東晉道教學者、煉丹學家、醫藥學家。
艾灸療法的外傳
中國
公元5世紀,中國醫學傳入朝鮮。針灸成為古朝鮮醫學教育重要授課內容。
公元552年,陳文帝將《針經》贈予日本欽明天皇,書中論述了艾灸療法的具體應用及其對防病抗毒、延年益壽的功效。艾灸開始在日本流傳。
17世紀中葉,艾灸療法經日本傳入歐洲,但直到拿破侖時期,才開始被人們所關注。
艾灸曆史發展
艾灸作為一種古老的中醫療法,其曆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上溯到遠古時期,然後經過曆朝曆代的發展,逐步成熟與完善起來。
遠古
遠古時期,醫療水平還很低,人們在遇到病痛時,都是用手摁,用手掐,或者用硬物擊打痛處,有時候甚至還會用火去燒灼。漸漸地,人們開始積累了一些經驗,於是,灸療的雛形就出現了。
秦漢
張仲景(150~219年)
①秦漢時期是我國傳統醫學理論奠基時期,《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書中記載了艾灸與針刺互補。
②三國時期,曹操之孫魏東平王曹翕著《曹氏灸方》七卷,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灸療專著。
兩晉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