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太空故事拾零(2)(1 / 3)

這次劃時代飛行25年後的1988年10月,捷列什科娃來到嫦娥的故土—中國訪問。她又以親切的聲調描述了她當年單獨飛翔太空的心境:“25年前,當我駕駛‘東方’號飛船遨遊太空時,多次飛臨中國上空。雖然我沒有看到萬裏長城,可是中國的高山、綠地、江河、湖泊卻曆曆在目,尤其是那蜿蜒曲折的海岸線清晰可見。從那時起我就盼望有朝一日踏上中國的土地。如今我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為表彰這位人間真正的“嫦娥”,月球背麵一座環形山以她的名字命名。

在太空中漫步與跳“芭蕾”的航天員

看過《西遊記》小說的人都知道,神話中的孫悟空具有“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裏”的飛行本領。現在人們乘坐飛船等飛行器在太空飛行,能否如孫悟空似的走出航天器在浩瀚的太空中翻騰行走呢?

若在太空行走,需首先解決幾個問題:

一是太空沒有空氣,且存在各種輻射和微流星體的傷害。所以,在太空中行走,必須穿著具有生命保障功能的特殊航天服。美國研製的一種用於太空行走的航天服,由尼龍、滌綸等9層絕緣材料疊合製成。它能抵禦宇宙射線的照射和防止小流星的撞擊,可供航天員在太空活動6小時。

二是離開飛行器住艙前必須吸純氧,以防止產生“減壓病”。人在一定空氣壓力環境中,體內除氧氣外,還存在著大量溶於血液的氮氣,進入太空壓力突然減低,這些氮氣不能隨血液通過肺排出體外,以至形成氣泡栓塞血管,造成“減壓病”。“減壓病”能使人呼吸困難,惡心、嘔吐、四肢疼痛,重則危及生命。吸純氧是事先將溶於血液的氮氣置換掉,因為氧在血液中能與血紅蛋白的緩衝物質作化學結合,壓力降低也不會形成氣泡,從而避免“減壓病”的發生。

三是需要有行走的動力,即噴氣背包。這種機器在上下左右前後都有噴嘴,通過向不同方向噴氣,達到“行走”的目的。

四是太空為真空,沒有傳播聲音的媒體,即使距離很近,互相說話也聽不見。應有通信背包,以便與各方聯係。

五是太空沒有參照物,難以判斷速度快慢、物體距離遠近。所以在太空行走還需要一根與航天器連接的保險索,以免不知走到何處。或者,去掉保險索也隻能在航天器附近漫步。如果再背上自動導航定位儀的背包,也許這才真的能在太空隨處自由遨遊了。

1965年3月18日,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是人類第一個走出航天器進入茫茫太空的,他係著保險帶在太空曆時24分鍾。3個月後,1965年6月3日,美國航天員懷特緊步其後塵,係著保險帶在太空行走了20分鍾。

自60年代以來,美蘇航天員為了執行各種任務進行了100多次太空行走。這些行走大多是係著保險帶的。

1984年2月,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航天員麥坎德利斯和斯圖爾特第一次不係保險帶,帶著噴氣背包進入太空自由飛翔,成為一顆“人體衛星”。他們在遠離地麵280公裏的軌道上,以每小時2.8萬公裏速度與航天飛機並列地繞地球飛行。而噴氣背包又可以使他們以每秒30—50厘米的速度(相當於人在地麵上行走的速度)相對飛船進行移動。

不係保險帶在太空行走是冒風險的。在廣闊無垠的太空,由於沒有參照物,難以判斷速度快慢、物體大小與距離遠近,很遠的龐然大物可能誤以為是近在咫尺的小石頭;而近在咫尺的一小片紙,也可能以為是遠在天邊的屏障。一次,地麵指揮中心告知斯圖爾特離航天飛機太遠了,他就操縱噴氣背包想靠近一些,然後問航天飛機的指令長布蘭德:“現在行了嗎?”可布蘭德的回答是:“你怎麼還往遠處走?”

他們離開航天飛機最遠的距離分別為97米、92米,先後在太空分別行走90分鍾和65分鍾。在太空進行了回收和修理衛星的預演等活動。

1994年9月16日,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的兩名航天員馬克·李和卡爾·米德在太空中不係保險帶跳起了“芭蕾舞”;他們除繞著自己身體軸線飄逸地旋轉外,還以自身腹部為固定點,作了頭腳倒置的旋轉。地麵控製人員和電視機前的觀眾觀賞了這一精彩的“表演”。這次空中行走是為了試驗新的“太空行走”簡化救援輔助裝置的效果。兩位宇航員不係保險帶在太空中行走持續了近7小時。

航天悲歌

人類從遠古時代起,就一直夢想能從地球飛到另一個可供人類居住的星球。作為開創新紀元的太空之旅的實施者——宇航員,無疑是偉大的探險家。他們以自己的冒險、開拓精神敲開了無垠疆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