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太空故事拾零(1)(1 / 3)

登月途中死裏逃生

“阿波羅”13號飛船於1970年4月11日發射升空,順利地向月球飛去。13日晚飛船已運行了56小時,航程40萬公裏,已快要到月球了。突然“砰”的一聲巨響,指令長洛費爾敏銳地感到禍從天降,飛船正麵臨著危險。他向地麵控製中心報告:“我們這裏出事了!服務艙正向空中放出什麼東西,好像是某種氣體。”

經過緊張的檢查,發現服務艙一個貯氧箱爆炸,氧氣頃刻之間泄漏無遺,另一個貯氧箱也在漏氣。漏氣的反作用力使飛船滾動,頭部下沉。航天員斯威格特極力控製著飛船,終於把它恢複了常態。此時,三組燃料電池二組已報廢,另一組電壓也不斷地下降。不久,服務艙向指令艙指示出信號,氧氣、水、電和氣源的供應中斷了。看來登月已無望,而且航天員的生命受到極大威脅,一場搶救航天員生命的救生戰鬥已勢在必行。

幸好登月艙完好無損,與地麵的聯係亦未受損壞。地麵控製與指揮中心的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們,仔細地研究和分析了“阿波羅”13號飛船的損壞與事故情況:服務艙由於爆炸已完全沒有用了,指揮艙僅存的的少量氧氣、飲水和燃料,也隻能夠使用幾個小時。他們當即發出“返回地球,放棄登月”的指令。如何返回?這需要精心策劃,稍有不慎,飛船就有可能被月球吸去而永遠繞著月球飛行,成為月球的小衛星。地麵控製與指揮中心的決策者們,當時想到兩種救生方案:一種是再發射一艘救生飛船,把航天員接回來;一種是利用“阿波羅”13號飛船上的救生力量,讓它自己飛回來。最後,地麵控製與指揮人員的注意力集中在飛船的登月艙上。這艘登月艙起飛前命名為“寶瓶座”命月艙,裏麵裝有供登月用的燃料和航天員用的氧氣、水和食物。也許這個小小的“寶瓶座”會使3名航天員生還呢?地麵指令,要航天員通過接口入登月艙暫“避難”,留著指令艙待到重返地麵時再用。航天員按指令,逐個進入“寶瓶座”,但這個登月艙太小,隻能容納2個人,因此1名航天員隻能躺在通道中間。下一步是怎樣飛回來的問題。

立即調頭嗎?

休斯敦飛行控製中心和肯尼迪發射指揮中心經過12個小時的緊張模擬計算和分析,然後向飛船發出命令:繼續往前飛!

飛船受損,水、電、氧氣、食物和燃料極其有限,為什麼還要繼續往前飛!

這是因為飛船離月球太近,月球引力拉著飛船,要調頭,登月艙的發動機推力太小。如果使用服務艙的主發動機,一是怕因為發動機啟動和關閉產生震動、衝擊而進一步損壞飛船,二是要消耗大量的燃料。隻能借月球的引力,繼續往前飛,讓飛船繞過月球,再啟動登月艙發動機,進入一條精確的返回地球的軌道。這樣既可節省燃料,又可以借助月球引力加快飛船的速度。

4月14日淩晨,航天員根據地麵指揮中心“繼續向前繞月飛行”的指令,開始啟動登月艙發動機,轉入繞月飛行軌道。假如這次調整軌道失敗,則飛船將偏離地球3.2萬公裏,永遠消失在太空之中。航天員在飛船越過近月點後兩小時,再次按指令啟動登月艙發動機,給飛船增加每秒263米的速度,這樣就縮短了飛行時間9個多小時,開始了返回地球的旅程。按新的飛行軌道,將地球著陸點從原印度洋毛裏求斯以南,調整到太平洋薩摩亞附近。飛船按新的軌道飛行著,不久,航天員驚喜地感到了地球引力的作用,說明他們已踏上歸途了。

在那茫茫無際的太空中,飛船載著3名航天員艱難地飛行著,飛船上所剩的水、氧、電都已愈來愈少。為了節省電力,以備再入大氣層中使用,溫度調節係統被關閉,艙內溫度降到4℃,人呼出的二氧化碳逐漸增加,艙內氧氣逐漸減少。航天員倍加小心地聽取地麵發來的各種指令,極度緊張地注視著飛船上的一切情況。在黑暗、寒冷、和恐怖的飛船裏,3名航天員已精疲力竭,他們要在這樣的“寶瓶座”臨時救生艇中呆上3天,真是度日如年。當飛船漸漸地接近地球時,航天員幾乎是“奄奄一息”了,他們依靠藥物才熬到4月17日。

在“阿波羅”13號飛船處在最艱難境地時,美國國會動員全國為航天員的安全祈禱,籲請世界13個國家提供飛機和船隻救援。3名航天員的命運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