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航天界的美籍華人科學家(1 / 2)

1985年4月29日,美利堅合眾國的“挑戰者”航天飛機第17次航天飛行,計劃在這一天起飛。

清晨,7名航天員列隊來到機場旁的一個白色房間裏,在工作人員的協助下,他們換上太空服,整理行裝,做航天前的最後準備。這時,一位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年人,將一麵折疊得方方整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裝進了隨身攜帶的行包中。他就是第一位遨遊太空的中華民族的後裔,美籍華人科學家王贛駿。

一切準備就緒,王贛駿同其他6名航天員依次登上了“挑戰者”航天飛機。隨著巨大的轟鳴,“挑戰者”拔地而起,箭一般地向深邃的蒼穹刺去。40分鍾後,“挑戰者”升到距地麵約340公裏的高度,進入了太空軌道。

自航天時代開創以來,首次登上太空的炎黃子孫王贛駿,時年45歲,祖籍江蘇,生於江西,童年在上海度過。10歲時隨全家遷往台灣省。20歲那年,父親送他到香港學習經營之道,企望他日後回台繼承父業,接管父親開設的運輸公司。但王贛駿未從父命,到了香港後,他棄商學理。在一所大學裏學習數學,以後又到美國專攻物理,取得了博士學位。1972年起,他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從事流體力學的研究工作。

太空探險故事航天界的美籍華人科學家1974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征集在航天飛機上做實驗的項目。不久,有500多份申請報告和計劃表遞到了航空航天局,王贛駿也設計了一項“失重下液滴狀態”的研究課題。航天局從500份報告中挑選了15項,納入第17次航天飛行的試驗任務,“失重下液滴狀態”是其中之一。

本來,美國航空航天局打算,所有的太空實驗都由職業性的太空人來做。後來,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究竟是訓練職業性的太空人搞科學研究,然後到太空上去做實驗好呢?還是訓練職業的科學家成為太空人,到太空去做實驗好呢?經過論證,認為還是後一種辦法好。這樣,王贛駿以其淵博的知識和健壯的體魄,被選拔為航天員,親自登機操作試驗。

在美國,在全世界,夢想有朝一日登上太空做實驗的科學家何止千萬!美國航空航天局選拔航天員科學家的條件十分苟刻:既要具有科學家的頭腦,又要具有航天員的身體。1982年,該局從幾萬個報名者中挑選出500人進行培訓,一年後,隻剩下4人,又經過反複檢查、測試,最後選中王贛駿和另一人。真是“千淘萬漉始到金”。

上太空前的訓練是嚴酷的。從熟悉自己要做的實驗,到太空適應性訓練;從候補駕駛員技術的學習及試驗成果的拍攝、記錄以至如何在危難情況下的逃生,一個航天員要經過5道嚴格的訓練,真可謂“過五關,斬六將”了。對於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王贛駿來說,最難過的是太空適應性訓練這一關。因為人進入太空後,多少都有點“暈車”的感覺,所以,“暈車”後能否堅持正常工作,直接關係到能否參加航天飛行。為了增強體質,王贛駿不間斷地進行體育鍛煉。一次,他應召來到實驗室。訓練人員先用布把他的眼睛蒙上,然後讓他坐在一個特製的坐椅上,使勁兒地旋轉,邊旋轉邊讓他做各式各樣的動作。坐椅停下後,他並沒有不舒服的感覺。訓練人員又把他擺在一個像搖船一樣的東西裏,把門關上後,控製搖船一會升高,一會下降,一邊旋轉,一邊搖晃。幾個回合下來,他有點受不住了,直覺得頭暈惡心,但他的神誌還清楚。他反複提醒自己,一定要挺住,堅持就是勝利!憑著頑強的毅力,王贛駿終於闖過了這個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