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7時,航天員驚愕地看到服務艙損壞的程度比估計的要厲害很多,幾乎一邊全被炸掉。服務艙甩掉後,用登月艙發動機又一次調整軌道,修正航向,使飛船能以負6.5度的再入角進入大氣層。如果這次調軌不成功,飛船隻能從大氣層的邊緣擦過,而飛入太空的深淵,再也不會返回地球了。還好,一切如願。17日10時43分,飛船指令艙與登月艙分離。在飛船拋棄“寶瓶座”的時候,航天員想到就要與挽救自己生命的“寶瓶座”分道揚鑣,不免有點依依難舍。“再見啦,寶瓶座,謝謝您!”洛弗爾深情地喊了一聲。又過1小時24分之後,共曆時6天,通過天地之間的密切配合,3名航天員的堅毅、沉著、自律和合作,終於死裏逃生,“阿波羅”13號飛船指令艙安全濺落在太平洋預定的水域內。
事後的事故調查結果表明,毛病出在服務艙液氧儲箱加熱係統的兩個恒溫器開關上。這種開關在1962年設計時采用28伏電壓,1965年的修改設計改為65伏電壓,可是承造這種開關的廠商沒有按規格生產,仍然提供28伏的電壓開關。這種開關在一定條件下,也能承受65伏電壓,但是超負荷時會產生電火花而接通電路,失去保護作用,使加熱係統的管路溫度升高到532℃,嚴重的破壞了附近電動線路的聚四氟乙烯塑料的絕緣性,從而導致了液氧儲箱的爆炸。
第一位死於航天事故的航天員
自從1961年4月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代表人類叩開宇宙大門以來,在通往宇宙的道路上並不平坦,充滿著坎坷與艱辛。有人形容它是一首由狂歡的喜悅與悲傷的眼淚交織在一起的“航天交響曲”。1967年4月,“聯盟”1號飛船進行首次載人飛行,按照蘇聯登月飛行的程序,實現兩者對接。“聯盟”1號將模擬載人登月飛行中繞月球飛行的指令艙,而“聯盟”2號作為登月艙的一部分。
弗拉基米爾·科馬羅夫被選為“聯盟”1號航天員。1967年4月23日淩晨“聯盟”1號發射成功。但在繞地球飛行第2圈時,科馬羅夫發現飛船上出現了故障——左邊太陽電池翼板沒有打開,飛船工作的電流僅為正常值的一半。後來故障越來越大。科馬羅夫作了極大的努力,也沒有使飛船恢複正常。地麵指揮中心決定停止登月飛行計劃,命令科馬羅夫在飛行第19圈時(26小時後)返回地麵。
科馬羅夫利用手控製調整飛船姿態,脫離飛行軌道,開始進入大氣層。不幸的是在飛船著陸前由於主降落傘沒有打開,備用傘也出了故障。飛船以每小時150公裏速度衝向地麵,引起猛烈爆炸,科馬羅夫光榮犧牲,成為第一位死於航天事故中的航天員。
蘇聯為科馬羅夫舉行了國葬,他的骨灰被安葬在克裏姆林宮的城牆下。
“聯盟”11號航天員的悲劇
這個故事發生在蘇聯為迎接在太空生活了近24天、創造了當時載人航天最高記錄的太空英雄歸來的時候。
1971年4月,為慶祝加加林上天10周年,蘇聯用“質子”號火箭發身了第一個重20噸的“禮炮”1號航天站,比美國“天空實驗室”航天站早兩年上天。之後又發射了“聯盟”10號飛船擬與其對接。3名航天員用了5個多小時仍未能實現對接,進不了“禮炮”1號航天站,隻好返回地球。6月6日,又發射了“聯盟”11號飛船。飛船上載有多勃羅沃利斯基、沃爾科夫和巴察耶夫等3名訓練有素的航天員。“聯盟”11號飛船的太空飛行任務是:同“禮炮”11號航天站對接,在航天站內創造較長期的生活和工作紀錄。
“聯盟”11號飛船發射後,於6月30日與“禮炮”1號航天站對接成功,航天員隨即進入站內工作。在20多天的太空科學實驗及探測活動中,做出了很大成績。蘇聯政府與載人航天中心非常滿意,不斷在廣播電台和電視節目中宣傳這次首創紀錄飛行的意義。塔斯社報道說:“用運輸飛船把航天員送到航天站上工作的問題第一次被解決了。”這個航天站與飛船對接之後,其質量在25噸以上。在電視節目中還播放了這個飛船——航天站的複合體圖像,說這個太空複合體容積為100立方米,最大直徑4米,長20米。塔斯社還報道說,3名航天員在太空對航天站的設計、結構、定向與導航、手控與自控等係統進行了係統的實驗與觀察,證實航天站性能良好。同時還進行了大量的科學技術和醫學生物學實驗,均取得了成功。為了避免航天站運行時落入大氣層燒毀,曾兩次把航天站的軌道推高。航天員的身體狀況良好,工作熱情飽滿。他們在站內很開心,開玩笑、翻筋鬥,讚揚他們的太空之“家”。巴察耶夫生日那天,他們還慶祝、照相、吃管子式果子汁。總之,蘇聯舉國上下為這次航天站與飛船對接成功並飛行20多天,都抱以樂觀和興奮的心情。原計劃飛行1個月,但蘇聯指揮控製中心突然縮短飛行時間,命令“聯盟”11號飛船6月28日準備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