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揚第四次進入太空,是繼阿姆斯特朗之後,在1972年4月16日與托馬斯·馬丁利和查爾斯·杜克駕駛阿波羅16號飛船的登月飛行,約翰·揚擔任指令長。4月20日他與杜克在月麵中央高地向笛卡爾環形山附近著陸,在月麵停留71小時零2分。其中艙外活動20小時14分鍾,三次使用月球車行走27公裏,對月球高地進行探測,搜集月球岩石90公斤,建立了第一個月球觀測台,還施放一顆小型科學衛星進入繞月軌道飛行。總飛行時間為265小時51分5秒。4月27日回到地球。
這次登月飛行在當時被稱作“迄今最成功的宇宙航行”,但也碰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充滿了驚險。由於無意中將測量月球內部熱量儀器的電纜拉斷,使安置試驗設備的工作前功盡棄。繞月飛行的指揮艙,由於一項設備失靈,未能完成對月攝影工作。約翰·揚和杜克回到指揮艙後,又因為一個電閘打開了,登月艙未能按原計劃再次落回月麵進行月震實驗。約翰·揚為此非常遺憾。
1978年1月,年已48歲的約翰·揚壯心不已。在駕駛宇宙飛船環地和登月飛行後,繼續向新的目標前進,開始接受航天飛機飛行的全麵訓練。盡管他已是四次上天的“老航天員”了,但仍要接受體力、智力、飛行生理和基礎理論等方麵常規和特殊的嚴格訓練。每周有25小時航空、航天和天文方麵的課程,還要熟讀長達21卷不斷改動的航天飛機操作手冊。盡管他有12,000小時的飛機飛行經驗,但為了體驗巨型飛機的飛行感受,他還是抽出許多時間去駕駛裝有反向推力器和橫壓發生器的“墨西哥1型”飛機,反複進行練習。為了熟悉航天飛機上的五台計算機和各種儀表、開關,他與克裏平在航天飛機模擬艙裏練習了1200多小時。
雄心、汗水和智慧換來了新的高度。坐在航天飛機座艙內的指令長約翰·揚,平靜地等待著升空時刻的到來。偶爾浮想起往事,他更充滿著信心。
“轟隆隆、轟隆隆……”當地時間上午7時整,隨著一聲地動山搖的吼聲,“哥倫比亞”號點火起航,拖著火舌,轉瞬間進入約280公裏的近圓形空間軌道。這種航天飛機集火箭、宇宙飛船和飛機技術特點於一身。它既能像火箭那樣垂直發射進入空間軌道,又能像宇宙飛船那樣運行於太空,也能像飛機那樣再次進入大氣層滑翔飛行和水平著陸,是世界上第一個可重複使用的多功能新型航天器。因此,人們對它的首航非常關注。來自美國和世界各地百萬參觀者,很早就彙集在卡納維拉爾角沿海幾十公裏的地方,等待著它的成功,盼望著有一天能坐上它去遙遠的天際旅遊。當翹首仰望航天飛機消失在天際,隨後又聽到它入軌的消息後,發射場周圍一片歡騰,爆發出經久不息的歡呼聲。
約翰·揚和駕駛員克裏平一起,駕駛著“哥倫比亞”號在太空飛行了兩天多,繞地球36圈,對航天飛機的各個部分進行了試驗。4月14日,他們成功地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著陸,等候在幹涸湖床上的20萬興致勃勃的人群,頓時激動得蹦跳起來。
航天飛機的首航成功,被譽為“航天史上的裏程碑”、“開辟了航天新紀元”,各種新聞媒介作了大量的報道和評論。約翰·揚的名字隨同航天飛機升入了更高的太空。
壯心未與天俱老。1983年11月28日,身為美國航宇局航天員辦公室主任、約翰遜航天中心管理主任的約翰·揚,年已53歲,再一次擔任航天飛行的指令長。他與布魯斯特·肖一起,駕駛“哥倫比亞”號飛行了10天又7個小時,是航天飛機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機艙內第一次運載了重17噸的歐洲航天局製造的空間實驗室,其上共有73項基本研究項目,實驗獲得成功,取得大量數據。
航天員是人類的驕子。從1955年算起,約翰·揚經曆了近30年的航空航天生活,駕駛過迄今為止的航空飛機、宇宙飛船、航天飛機等航空航天器,先後作過大氣層飛行和6次環地、環月及登月飛行。他走向太空的腳印,包含著他對太空生活的強烈向往,滲透著腳踏實地努力的艱辛汗水,充滿著百折不回的堅強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