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教師觀研究(5)(3 / 3)

[4].張桂春.簡論建構主義教師觀[J].教育科學,2006(1):50.

[5].徐勳,施良方.教育學文集· 教學[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712唱714.

[6].鍾誌賢.深呼吸:素質教育進行時[ 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412唱415.

[7].郭繼東.研究性學習與教師的角色轉變[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3(1):9.

[8].石中英.當代知識的狀況與教師角色的轉換[J].高等師範教育研究,1998(6):52唱57.

[9].李凝.當代教師角色的轉變趨勢[J].教育科學,2001(2).

[10].汪霞.走出合作學習的誤區[J].教育科學研究,2004(12):44.

[11].劉放鳴.對“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理論的哲學反思[J].湖南社會科學,2005(4):139.

[12].周元寬.論教學過程中教師權威的消解[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社版,2002(1):118唱123.

[13].葉上雄,唐安奎.教師主導能“消解”嗎?———關於教師的角色地位、作用及師生關係的討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5(6):6.

[14].夏甄陶.認識的主—客體相關原理[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232.

[15].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16].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1.

[1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108.

[18].叢立新.講授法的合理與合法[J].教育研究,2008(7):70.

[19].王策三.教學認識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20.

[20].梅休,愛德華茲.杜威學校[M].王承緒,等,譯.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1:409.

[21].郭曉明.課程知識與個體精神自由———課程知識問題的哲學審思[ 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132唱133 .

[22].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35.

[23].卡西爾.人論[M].甘陽,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222.

[24].王豔玲.課程論爭的出路[J].全球教育展望,2007(5):12唱13.

[25].巴格萊.教育與新人[M].袁桂林,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37.

[26].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125.

[27].叢立新.講授法的合理與合法[J].教育研究,2008(7):64唱72.

[28].朱桂成,張添天.後現代教學理論的病態征候[J].山東外語教學,2006(5):73.

[29].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104唱105.

[30].約翰· 懷特.多元智能的迷思[ C]∥金生鈜.教育:思想與對話(第2 輯)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7:150唱152 .

[31].俞吾金.“主體間性”是一個似是而非的概念[J].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7):3.

[32].王曉東.生存論視域中主體間性理論及其理論誤區———一種對主體間類存在關係的哲學人類學反思[J].人文雜誌,2003(1):20.

[33].王策三.教學認識論[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20.

[34].郭華.教學交往研究的教學論意義[J].教育科學,2001(2):22.

[35].郭華.教學交往研究的教學論意義[J].教育科學,2000(2):23.

[36]. 希爾斯.論傳統[M].傅鏗,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