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它也包含三個方麵的含義:第一,每個學生都是獨立於教師的頭腦之外,不依教師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第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第三,學生是責權主體。這裏對學生的認識主要是強調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學生“不是教師想讓學生怎麼樣,學生就會怎麼樣”、學生“也不是泥土或石膏,可以由教師任意捏塑”。新課改理念強調“教師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學生,而且,連自己的知識也是不能強加給學生的” [8]。教師不能夠代替學生讀書,代 [9]替學生感知、觀察、分析、思考,代替學生明白道理和掌握規律,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自己的感官、自己的頭腦、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願、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基礎、自己的思想和行動規律”①;教師必須要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視學生為責權主體的觀念,是建立民主、道德、合法的教育關係的基本前提。強化這一觀念,是時代的要求”②。
[10] [1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122.教師的學生觀影響著師生關係,而師生關係又決定著學校的麵貌,決定著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新課改要建立“新型師生關係”,這種師生關係是要與新課改所倡導的學生觀相一致、統一的。“新課程理念”認為,“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既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前提和條件,又是新課程實施與教學改革的內容和任務”③。在學校教學活動中,“許多教師沒把學生作為一個有獨立個人權利的社會人來對待,經常有意無意地侵犯學生的個人權利,特別是侵犯學生人身方麵的權利和自由以及學生文化教育方麵的權利”④,有的教師表現為“為學生籌劃一切,包辦代替”⑤,無論是侵犯學生權利還是包辦代替,都不是恰當的師生關係。所以,“新課程理念”強調教師要樹立教育民主思想;教師要提高法製意識,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教師還要加強師德建設,純化師生關係。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123.”同時,“新型的良好師生情感關係應該是建立在師生個性全麵交往基礎上的情感關係”,應該是一種真正的“人與人的心靈溝通,是師生互相關愛的結果”,還應該是“一種和諧、真誠和溫馨的心理氛圍,是真善美的統一體”。教師在與學生交往過程中,要真情對待學生,關心愛護學生;教師還要展現教學過程的魅力,品味教學成功的喜悅;教師還要不斷完善個性,展現個人魅力。可以說,新課改在對學生在人格、地位上的強調,是非常具有意義的,對社會生活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的教育事件是一種回應和批評。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它意味著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119.。這些都應該得到充分肯定。但是,師生關係是發生於教育活動之中,忽視師生之間教與學的關係,已經成為新課改在學生觀問題上的一個盲點。
在對學校教育教學中存在問題的概括中,認為“從實踐層麵講,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學,它突出表現為:第一,重認知輕情感;第二,重教書輕育人” [12]瑏瑠。這確實也與新課改的目標相呼應,但我們在對新課改所提倡學生觀的梳理過程中發現,新課改在對於學科知識的學習方麵的論述采取了一種曖昧不清的回避,僅僅突出對學生的關注,對學生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的關注,對學生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的關注。正如它所述,“課程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殿堂” [13]。關注學生“人性養育”沒有錯,可是作為一個全國範圍內“自上而下”的基礎教育改革,將學科知識的學習一筆帶過,甚至在很多地方避而不談,顯然是不妥的。這種傾向也無法真正實現將學生看成是發展的人,是獨特的人,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的這種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