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學生觀研究(1)(2 / 3)

一、新課改倡導的學生觀解讀

2002年出版的枟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枠一書是對“新課程理念”的“官方”解讀,非常全麵地向課程實施者介紹了新課改,其中專門討論了新課改所倡導的學生觀這一問題。

新課改所倡導的很多理念的提出建立在對現行學校教育體係、製度、現狀持批判態度的前提之下,認為學校教育的現實情況已經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即“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我們的教學方式單一、學生被動學習、個性受到壓抑等頑疾均未能從根本上得到有效的醫治;教學實踐中,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普遍存在。這是本次教學改革要著力解決的主要問題” [3]。教學改革是作為新課改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而進行的,“新課程、新教材既為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平台’、一個很好的支撐點,又對教學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學改革因此可望有實質性的、全方位的推進” [4]。其主要任務就是:首先,要改革舊的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程相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其次,要堅定不移地推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轉變。再次,要致力於教學管理製度的重建。 [5]

“改革舊的教育觀念”“堅定不移地轉變”“重建”這些新課改的主要任務可以說是徹底並具有革命性的。那麼,麵對“學生被動學習”,學生的“個性受到壓抑”等現象,我們應該充分關注和分析新課改倡導的學生觀是怎樣對“舊”的學生觀進行“重建”的。於是,我們先要了解:新課改所倡導的學生觀究竟是什麼樣的。

新課改所倡導的學生觀在枟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枠一書中有一係列的論述,基本上解答了怎麼看待學生,把學生看成什麼樣的人,對學生采取什麼態度等問題,概括來講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6]

[7]首先,學生是發展的人。它包含三個方麵的含義:第一,學生的身心發展是有規律的;第二,學生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第三,學生是處於發展過程中的人。這就是要求教師應努力學習,掌握和熟悉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並以此為依據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教師還應該相信學生的巨大發展能量,每一位學生都是追求進步和完善的,教師要對他們充滿信心;並且學生還是在教育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這個過程需要教師不斷的指導,“學生的生活和命運是掌握在學校和教師的手裏”②,意思就是學生“還是一個不成熟的人,是一個正在成長的人”③,“學生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學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長,是不是幸福歡樂,都和他們所在的學校和所遇到的教師有極大的關係”。

其次,學生是獨特的人。它也包含三個方麵的含義:第一,學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一個學生都有自身的獨特性;第三,學生與成人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了解“學生是獨特的人”這一點就是因為學生不僅僅是學習者,而是“有著豐富個性的完整的人”,教師要將學生視作完整的人來對待;教師還應該尊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還要冷靜地看待學生和成人的差異,真正了解和理解“學生的觀察、思考、選擇和體驗,都和成人有明顯不同”,不能盲目地等同或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