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學生觀研究(1)(1 / 3)

2001年,我國教育部經國務院同意印發了枟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枠(後簡稱枟綱要(試行)枠),決定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項改革涉及我國基礎教育的課程結構、課程標準、教材建設、教學過程、課程評價等多個方麵,被認為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如今,本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行已逾10年,在這10年間,課程改革的影響遍及全國,深入教育領域的方方麵麵。究竟這次全國範圍內“自上而下”的課程改革給中國基礎教育帶來的是什麼樣的影響和改變呢?這個問題化成一個巨大的問號存在於每個教育研究者的頭腦中。

胡錦濤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全黨全國要積極行動起來,堅持育人為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曆史起點上科學發展,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教育事業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全麵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科學發展,把我國從教育大國建設成為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建設成為人力資源強國,是當前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方向,這種“由大到強”的發展需要教育工作者以一種反思精神對待業已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教育事件。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後簡稱新課改)推進過程中,教育界就課程與教學領域內的很多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方麵體現了本次新課改的重要性和影響力,另一方麵則凸顯了廣大教育界知識分子對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關注,以及對學校教育問題的深刻反思。作為國家層麵的基礎教育改革,作為一項影響兩億多中、小學生現在和未來的重大舉措,新課改的若幹重要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得到不斷的研究。近些年,尤其是在新課改背景下,國內學者對學生觀問題傾注了極大的興趣,從不同的視角進行有關學生的本質、特點、角色、地位等問題的分析,這些研究為進一步科學地認識“學生”作了重大貢獻。

概括近年來有關學生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類是理論層麵的闡釋。著重從一些理論的視角出發論述學生的本質和特點,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關於現代學生觀和後現代學生觀的研究。第二類是實踐層麵的研究。如對某一地區、某些學校的教師的學生觀進行量化的調查或具體的總結等。第三類是關於學生問題的探討和研究。雖然沒有直接論述學生觀,但卻體現了學生觀中一係列的關鍵點,即對學生的基本認識和根本態度。

學生,不是孤零零存在的。關於對學生的認識,需要通過學生的主體性、學生與教師的關係、學生與知識的關係等問題去考察。在新課改推進中,這些問題被提出、檢視、質疑、爭論。翻閱大量這個階段課程與教學領域的相關文章,發現“質疑”“商榷”“不敢苟同”等詞語頻繁出現在題目和內容中,足見這一階段學界的理論爭鳴的熱烈。關於“學生”問題的思考,是這次改革過程中重要的議題之一,本文就是嚐試對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學生觀問題進行一些梳理和探討。

第一節 共識:理論層麵學生觀的闡述之內在一致性

作為一種特殊觀念,學生觀有其根本性的特點。了解這些特點,是進行學生觀研究的基礎。學生觀,反映了人們對學生這一具體角色的主觀看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學生的特殊性,所以,學生觀和課程觀、教師觀等一樣是主觀認識和客觀存在的辯證統一;一種學生觀的形成,無法脫離這個觀念生成、發展的曆史而孤立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特定曆史時期對學生這個角色的現實要求,所以,學生觀又是曆史性與現實性的統一;同時,學生觀可以以個體觀念的形式存在,即每個對學生這個角色有所思考和看待的人都有自己的學生觀,但這些個體學生觀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對當前學生這一特定群體對象的看法和態度,受到社會上主流學生觀的影響,所以,學生也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概括說來,學生觀就是指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對於學生這個群體的認識、看法和態度,它支配著教育行為,決定著教育者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美國學者莫裏斯· L.比格的研究指出,西方教師對於學生有五種不同的看法:“①生來就惡,需要訓練的人;②中性(不好不壞)而能動的有理性的動物;③能動的,生來就安排好的,通過展開他們天生的本能、需要、能力和天資而形成的個性;④被動的或反衝的心理或有機體,他們的發展,有賴於所受外部力量的製約;⑤通過他們和他們各自的心理環境的相互作用而發展的有目的的人”。 [1] 這五種看法應該是從人性的角度概括了教師對學生的不同看法,但實際上這一研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即使是在我國,一些教師和家長自覺不自覺地還會從性惡論的觀點去看待學生,尤其針對學生的錯誤和一些發展落後的學生,認為他們就是“學不好的”,認為他們就是“不打不行的”,認為他們就是具有“劣根性的”,等等 [2]。社會在不斷進步和發展,人的主體性不斷地被凸顯。在學校教育方麵,那種強製、灌輸、矯正的“粗獷”方法愈加與時代精神相背離,已經受到嚴重質疑和反對。以積極的心態對待學生,以樂觀的眼光麵對學生的問題,這可以說是時代對教師的要求,主體精神的召喚。任何一種形式的教育改革,究其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學生,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新課改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