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造園有著悠久的曆史,隋唐宋時期是園林建造異常興旺的一個時期。園林的發展也帶來對園林植物認識的深入和研究的繁榮。
大規模收集園林植物和珍稀動物來布置園圃,客觀上對人們集中認識這些動植物生活規律具有重要作用,有利於動植物引種馴化經驗的積累和園林藝術水平的提高。
據記載早在商周時,就已開始利用自然的山澤、水泉、鳥獸進行初期的造園活動。
隋煬帝楊廣即皇帝位後,修建了洛陽西苑,其苑甚是宏偉,據說周長達140多千米。接著隋煬帝三下江南,他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奇花異卉和一些珍禽異獸,將它們種植和養殖在園圃中。
唐代的大型皇家園林,基本是沿用隋代的。這一時期的許多官僚有頗具規模的私園。其中也引種有大量的觀賞植物。
唐初宰相王方慶的《庭園草木疏》一書,專記載園林植物。這本著作久已失傳,現在一些叢書所收的寥寥數條,顯然是從《酉陽雜俎》中抄來的。
在王方慶著作的啟發下,中唐宰相李德裕根據自己的私園平泉莊,寫下了《平泉山居草木記》一書,堪稱為平泉莊的“植物名錄”。
平泉莊是李德裕在洛陽城外約15千米處營造的一座私園。
李德裕出身世家,一生酷愛嘉樹芳草、奇石。他營建這座園林時,費盡心機收羅植物名品,以期傳流後世,陶冶子孫的情操,增加他們的博物學知識。
據乾寧年間崇文館校書郎康駢《劇談錄》記載,平泉莊“卉木台榭,若造仙府”。李德裕是當時的權臣宰相,“遠方之人,多以弄物奉之”。
據李德裕他自己的記載,園中有金鬆、琪樹、香檉木、四時杜鵑、碧百合等上百種。這些植物主要都是來自於江浙、湖廣一帶,大多是園林珍品,以木本植物為主。收羅之全麵,也稱得上窮極天涯,令人歎為觀止。
即使是後世的名園,也很少能在收集珍品植物方麵望其項背。
經過唐代的積累,宋代人對園林植物的了解、認識更為具體和深入。不但各園記載有大量的植物,而且出現了許許多多的園林植物專譜。其中一些有較高的植物學價值。
向全國征集園林植物的做法,在宋徽宗時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據宋徽宗所寫《禦製艮嶽記》等文獻記載,宋徽宗在營建艮嶽時,不但仿照自然山水疊成各種山岩溝壑,造就許多亭榭樓閣,而且還派官吏到全國各地收集觀賞植物和珍奇動物。
宋徽宗從南方等地移來的植物中有枇杷、橙、柚、橘、柑、荔枝、金蛾、玉羞、虎耳、鳳尾、素馨、末莉、含笑等。在這個巨大的皇家苑囿中,造園者別出心裁地開辟專圃種植植物和放養動物。
有植梅萬棵,芬芳馥鬱的萼綠華堂。人工湖上,鳧雁浮泳水麵,棲息石間,不可勝計。水邊還種有大片蒼翠蓊鬱的竹林。
艮嶽西部的藥寮,人參、白術、枸杞、菊花、黃精、芎等生長茂盛。仿農舍的西莊,種植有常見的農作物和一些觀賞的攀援植物,頗有鄉居風味。在蜿蜒的山腰上,密植青鬆,號為“鬆嶺”。
可以看出,這裏的植物安排非常注意模仿自然,但更精練和概括,突出體現了我國自然山水園林的藝術特點。其中也包含著建園者對植物生態習性和生理特征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