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園林類植物的研究(2 / 2)

北宋文學家李格非《洛陽名園記》一書,記有大量私園中所栽植植物的情況。

如“天王院花園子”沒有什麼園亭建築,但卻種了幾十萬棵牡丹。“李氏仁豐園”中種有眾多的各類花木。園主的嫁接技術很高,可以“與造化爭妙”。

園中“桃李梅杏蓮菊各數十種;牡丹芍藥至百餘種”。還有“紫蘭茉莉瓊花山茶之儔”。“歸仁園”種植大量的牡丹、芍藥、竹和桃李。“叢春園”是以桐、梓、檜、柏等喬木為主,環溪栽種各類花木和鬆檜。

從書中的記述可以看出,當時洛陽不但薈萃了大量的花木,而且引種、栽培、嫁接的水平都很高,所以一些南方的植物如茉莉、山茶等才能在那裏生長。

隨著洛陽園林的興盛,宋代還出現專記這裏花木的著作。著名的有周師厚的《洛陽花木記》和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

《洛陽花木記》列舉了各種花的花色,記牡丹109種,芍藥41種,雜花82種,各種果子花147種,刺花37種,草花89種,水花19種,蔓花6種。

在記載花品之後,又載有四時變接法、接花法、栽花法、種子法、打剝花法、分芍藥法等篇。記述很詳盡。

《洛陽牡丹記》分3篇:

一是《花品敘》,列出牡丹品種有24個。指出了牡丹在中國生長的地域,並認為“出洛陽者今為天下第一”。

二是《花釋名》,解說花名由來:“牡丹之名或以氏或以州或以地或以色或族其所異者而誌之。”

列舉了各品種的來曆和主要的形態特征,說珍貴的品種姚黃、魏花被尊之為“花王”、“花後”。花型已有單葉型、千葉型的區分;花色已有黃、肉紅、深紅、淺紅、朱、砂紅、白、紫、先白後紅等。並記述了牡丹由藥用本草擴展為花卉觀賞的曆程。

三是《風俗記》,記述洛陽人賞花、種花、澆花、養花、醫花的方法;並說為將花王送到開封供皇帝欣賞,采用了竹籠裏襯菜葉及蠟封花蒂的技術。

除上述兩書外,宋代關於園林動植物的其他著作還有:蔡襄的《荔枝譜》、陳翥的《桐譜》、劉攽的《芍藥譜》、王觀的《芍藥譜》、劉蒙的《菊譜》、張邦基的《陳州牡丹記》、王貴學的《蘭譜》、範成大的《範村梅譜》和《範村菊譜》、韓彥直的《橘錄》等。這些作品,都為當地或自種名花、名果和樹木作記作譜,可謂風氣盛行。

宋代在促花開放的控溫技術方麵也有很大的進展,這反映在《齊東野語》一書記載的“堂花”技術中。

“堂花”是指通過人工處理,催發植物提前開放的花。主要是通過改變小氣候來實現的。《齊東野語》詳細地記述了溫室內的布置,施肥灌溉和加熱扇風等技術。強調要因花而異地采取措施。

如秋天開的桂花就不能和其他春花一概而論。它應該加些類似秋天氣候的涼爽處理,才能達到其開放的目的。這些都說明當時人們對植物開花時的生理要求已有粗淺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