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藥用動植物分類研究(3 / 3)

以往本草著作往往隻注重藥物功能、產地及名稱的辨別,略於藥物形態的描述,並且沒有附圖。而《新修本草》除了對每種藥物的性味、產地、采收、功用有詳細的說明外,還特別注意對動植物藥材的形態描述,並附有《藥圖》和《圖經》。這對於人們認識藥用動植物非常有用,具有較高的生物學價值。

《新修本草》剛修成發行就對社會上的醫生有很大的影響。名醫孫思邈即在自己的著作《千金翼方》中抄錄了《新修本草》的目錄和正文。

《新修本草》是唐代醫學生的必修書之一。後來還被來華的“遣唐使”帶回日本,對日本本草學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除上述綜合型的本草之外,唐代還出現一些特色鮮明的本草著作。約成書於7世紀末或8世紀初的《食療本草》,就是其中之一。

《食療本草》中記述了人們新近食用的蔬菜如牛蒡子、莧菜等。新引入的蔬菜有白苣、菠菜、莙薘、小茴香等。這些都反映了唐代在培育、引種馴化栽培植物方麵的進展。

唐代海外交通發達,中土與波斯的商業交往頻繁,通過波斯商人輸入的芳香藥物很多,給人們增長了不少新的藥用動植物知識。

據唐人李珣《海藥本草》記載,這些藥物包括瓶香、宜男草、藤黃、莎木麵、反魂香、海紅豆、落雁木、奴會木、無名木、海蠶、郎君子等16種不見於以前書籍記載的藥物。

兩宋時期,隨著經濟的逐漸恢複,科學也日益發展。本草學在經曆了唐代的發展以後,在宋代又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峰,產生了《日華子本草》、《開寶本草》、《嘉廆本草》、《圖經本草》及後來的《證類本草》和《本草衍義》等重要本草著作。

它們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傳統生物學的重大進展。其中的《圖經本草》成就最高,影響也最大。

《圖經本草》作者是天文學、機械製造及本草學家蘇頌,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科學家。這部書的顯著特點是有大量的藥物圖,並結合圖對藥物進行解說,在生物形態學方麵有很高的價值。

《圖經本草》對生物的描述文字生動,考證詳明,總的說比前人更富於啟發,辨異性更高明、更準確,有很大的進步。在描述植物方麵,書中舉的類比植物一般都注意到形態相似,還時常用寸、尺、丈等衡量單位勾勒出植物的高低,給人以形象的概念。

對植物葉的葉緣、葉脈、葉的節律性開合,莖的形態,各種花的花冠和花序的形狀,果實的形狀等,大多有較詳細的描述。所用的果實術語如房、罌子、莢、鬥在古代植物學發展史上也很有影響。

《圖經本草》一書還注意記述各種藥用植物由於產地不同或野生和家種的差異,有效成分也有很大的不同。反映了人們對植物與環境關係的某種認識。並表明當時藥用植物的栽培已相當普遍,同時具有一定的水平。

在對藥用動物的描述方麵,《圖經本草》中一些出色的記述反映了當時的水平。書中對動物的描述包括動物分布區域、生態習性、形態特征、行為特點和繁殖情況等,記述全麵。

《圖經本草》在傳統生物學上起著重要的承前啟後作用。作者在考察、描述藥用動植物時,不僅借鑒了曆代有名的本草著作,而且還參考了有關生物記述、注釋的作品。

應該說蘇頌的工作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大量的充實和發展,也可以說是蘇頌對前人有關藥用生物學工作的初步總結。它對後來生物學和醫藥學的發展都有很深的影響。

宋代藥物學家寇宗奭編著的《本草衍義》,在生物觀察、糾正前人的不實之詞方麵顯示了較高水平。

在動物方麵,寇宗奭通過實地觀察,證實前人所謂有三足蝦蛛和鸕鶿繁殖時“口吐其雛”的說法都屬無稽之談。

在植物方麵,寇宗奭能抓住植物的一些具體特征去辨別。如用莖和葉脈之間的不同,區分蘭和澤蘭。對寄生植物如菟絲子和桑寄生根的生長方式有出色的觀察。對植物生長、發育、生殖、分布現象都加以關注和探索。

他注意到百合的珠芽,指出這種“子”不生長在花中,對這種不花而“實”的現象表示困惑。寇宗奭還仔細地比較了植物須根與塊根的形態差別。他曾通過簡單的解剖實驗來加深對花的認識;觀察到今天稱之為無限花序的一些特征。

在種子的傳播和植物營養繁殖方麵,寇宗奭也做過細致的觀察。如書中“蒲公草”條說:“四時常有花,花罷作絮,絮中有子,落處即生。所以庭院亦有者,蓋因風而來也。”在“白楊”、“景天”等條下,他記述了這些植物的營養體極易生根,指出這是它們容易繁殖發展的原因。此外,《本草衍義》還記述了不少生物節律現象、性別知識等,這些在古代植物學發展史上都有深遠的影響。

從上述唐宋時期以前的藥用生物學來看,其成就是很高的,對我國古代博物學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至後來的明清時期,這方麵的研究更有了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