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國君又高興又慚愧,激動得不知說什麼才好。這時一位老臣趕上前來,對國君說:“皇上,家和萬事興呀。你該把皇後和王子們都接回來,一家人團團圓圓才能安家興國。”
大王子說:“父王,請您放心,母後一貫教導我們要團結一心,共同扶佐父王,更要我們善待王妃與小弟。我們100個兄弟永不分離,一定要幫助父王共同治理國家。”
國君老淚縱橫,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以後當然是接回了皇後和100個王子,王妃也知錯認錯了。蜀國從此更強盛發達了。
不久,奇事發生了。在王子們當年與敵軍作戰的高山林下,不知不覺地長出了一種奇異的植物。後來,人們根據它的地下莖層層疊合的特點,並聯想到百子合力救蜀王的故事,便給它取了一個象征兄弟團結意義的名字“百合”,意在讚美百子的美德。
《神農本草經》對我國古代本草學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在隨後幾個朝代的大型綜合本草著作都收錄了它的全部內容。其他一些學術著作如《博物誌》、《抱樸子》等也多見引用。它為我國本草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神農本草經》成書後,漢代末期一些醫學名家在此基礎上,補記藥物功用,新添藥物種類而輯成了《名醫別錄》,對藥物的記述包括正名、別名、性味、有毒、無毒、主治、產地、采收時節等。它反映了人們對藥物認識的增進。
值得注意的是,《名醫別錄》開始有一些藥用植物的形態描述。比如:記石脾,有“黑如大豆,有赤紋,色微黃而輕薄”;記木甘草,有“大葉如蛇狀,四四相值,拆枝種之便生”等記述。對植物葉的營養繁殖情況作了初步的描述。
《名醫別錄》對植物藥的鑒別也有些簡單的記載。如鉤吻“折之青煙出者名固活”等。本書一般都指明藥物的主產地,如“蕙實,生魯山”等。
《名醫別錄》記載的藥用動植物的別名也比《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的多,如貝母、沙參等。《神農本草經》隻記有它們的一個別名,而《名醫別錄》則記有五六個別名。這些在古代生物學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名醫別錄》之後的重要本草著作是南朝時期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陶弘景著手整理了《神農本草經》中的365種藥物,又把《名醫別錄》中采用了的365種藥物添上,編成了這部3卷收載藥物730種的著作。
《本草經集注》總結了魏晉以來本草學的發展成就,補充了許多新的內容。對藥物的產地、藥用部分的形態、鑒別方法、性味、采摘時間和方法等都有更詳細和確切的記述和觀察。
從現存資料看,該書對藥用植物的形態鑒別很重視,尤其是對果實的鑒別。如書中寫道:“術有兩種,白術葉大有毛而做椏,根甜而少膏,可做丸散用;赤術葉細無椏,根小,苦而多膏,可做煎用。”
又如桑寄生,陶弘景指出,它“生樹枝間,寄根在皮節之內。葉圓青赤厚澤。易折,傍自生枝節,冬夏生,四月花白,五月實赤,大如小豆。今處處皆有之,以出彭城為勝”。這裏對桑寄生的形態、花期、習性、性味,都作了描述。
雖然陶弘景對各種動植物的描述也存在有許多不確切之處,但在本草係統中,《本草經集注》是比較注重藥用動植物形態,並用之於生藥鑒別的。這在植物學知識的積累和傳播方麵都很有價值。
《本草經集注》突破了《神農本草經》上、中、下三品分類法,參考了《爾雅》的動植物分類模式,先將藥物分成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8類,然後在每類中再分為上、中、下三品。這種分類一直為唐宋時期的大型本草著作沿用。
唐代流傳的《本草經集注》已經顯現了它的局限性,有許多北方藥物他不能得見。再加上經過多年的流傳,傳抄謬誤不少,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本草學急需加以總結提高。
於是,在全國統一後,朝廷決定編撰一部新的著作,以滿足社會需求的條件已經成熟。
659年,由朝廷組織力量編修的《新修本草》完成。一些學者認為這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布的藥典,它反映了當時的本草學水平。
《新修本草》繼承了《本草經集注》的分類方法,將所載的藥物分為玉石、草、木、獸禽、蟲魚、果、菜、米穀、有名未用等9部類。然後再將每部類分為上、中、下三品。
其中草部有藥256種,木部100種,獸禽部56種,蟲魚部72種,果部25種,菜部37種,米穀部28種,有名未用193種。
新增的100餘種藥中有95種是生物藥,分別是草40種、木31種、獸禽9種、蟲魚6種、果2種、菜7種,如薄荷、鶴虱、蒲公英、豨薟、獨行根、劉寄奴、鱧腸、蓖麻子等都是本書新增的。本書還記載了20多種外來藥,其中有安息香、阿魏、龍腦香、胡椒、訶黎勒、底野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