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異物誌”這一名稱的著作外,還有其他一些與生物學有重要關係的方物、地記著作。這些著作多見於兩晉南北朝時期。如嵇含的《南方草木狀》、徐衷的《南方草物狀》、裴淵的《廣洲記》等。其中的《南方草木狀》,是開發和利用動植物資源尤為重要的文獻。
《南方草木狀》主要記載廣東省番禺、南海、合浦、林邑等地的植物。它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記述南方植物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地方植物誌。
這部書共分3卷:卷上敘述草類,有甘蕉、耶悉茗、茉莉花、豆蔻花、鶴草、水蓮、菖蒲、留求子等29種;卷中敘述木類,有榕、楓香、益智子、桂、桄榔、水鬆等28種;卷下敘述果類和竹類,果類有荔枝、椰、橘、柑等17種,竹類有雲丘竹、石林竹、思摩竹等6種。全書共記述植物80種。其中大多數是亞熱帶植物。
《南方草木狀》依據植物的生物學特性,描述了它們的形態、生活環境、用途和產地等,文字相當生動簡練。如書中說:“椰樹,葉如栟櫚,高六七丈,無枝條。其實大如寒瓜,外有粗皮,次有殼,圓而且堅,剖之有白膚,厚半寸,味似胡桃,而極肥美有漿……”寥寥幾句話,把椰樹的形態和果實等描述得相當逼真。
《南方草木狀》還首次記載了我國勞動人民利用益蟲防除害蟲的生物防除法。
書中介紹,當時廣東一帶栽培的柑橘有很多害蟲,種柑橘的人普遍知道用一種螞蟻來防除。這種螞蟻能在樹上營巢,專吃柑橘樹上的害蟲,因此經常有人從野外捉這種螞蟻來賣給管理果園的人,把其作為一種職業。
從《南方草木狀》還可以看出,我國早在三國時期就已開始出現實物繪圖。書中“水蕉”條說:“水蕉如鹿蔥,或紫或黃。吳永安中,孫休嚐遣使取二花,終不可致,但圖畫以進。”
看來當時的植物圖已能真實地反映植物的性狀,為後世鑒定植物學名提供了依據。
《南方草木狀》對我國古代植物學的發展有比較大的影響。宋代以後,曾被許多花譜、地誌所征引,特別是後世本草學著作引用更多。這部書還傳播到國外,被認為是我國最早的植物學著作,是解決植物學若幹問題的重要文獻之一。
漢代以後出現的這許多地方誌、記,不但內容新穎,翔實可據,而且涉及麵廣,敘述水平高,極大地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它們的傳播對於我國南方地區的人民認識和利用這些生物資源有重要的作用。
和上述偏重記載某一地區物產的著作不同,我國古代還出現一些全國性的物產誌。這些物產大多與生物有關,在生物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在這些泛記全國各地物產的“誌”中,以西晉時期郭義恭《廣誌》影響最大。記有全國特別是經開發後東南和西南以及漠北傳入的各類有用植物、動物等。原書也已散佚,經後人輯出的有260多種。大部分與動植物有關,包含大量翔實切用、值得珍視的生物學資料。
《廣誌》對生物產品的記載,包括名稱、產地、形態、生態、習性、用途等。
其中記述的動物有宛鶉、雉鷹、兔鷹、野鴨等;植物則有粱、秫、各種粟、稻、豆、麥等糧食作物,薇蕪、蕙、葙、地榆等藥物,藍草、紫草等染料,棗、桃、櫻桃、葡萄、李、梅、杏、梨、柔、柿、安石榴、甘、荔枝、栗、木瓜、枇杷、椰、鬼目、橄欖、龍眼樹、益智子、桶子、榠查、蒟子、芭蕉、胡桃、枳櫃、係彌等果樹,桂和木蜜等香料,姑榆、榔榆等用材木。
《廣誌》對經濟作物的描述較重視生長節律,器官顏色,果實大小、構造、風味等。
比如書中對荔枝是這樣描述的:“樹高五六丈,如桂樹。綠葉蓬,冬夏鬱茂。青華朱實。實大如雞子,核黃黑,似熟蓮子,實白如脂,甘而多汁,似安石榴,有甜酢者。夏至日將已時,翕然俱赤,則可食也。一樹下子百斛。”
作者還注意比較不同產地的各種物產品質的優劣。這方麵的記載,對我國園藝學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廣誌》一書,記載真實、描述準確,對後世有一定影響,曾被北魏農學家賈思勰《齊民要術》及曆代的本草著作大量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