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秦漢時期嶺南、南越和閩越等南方地區納入朝廷統轄以後,生物資源也不斷傳入內地,開闊了內地學者的眼界,增添了他們的生物學知識。
中原曆代學者,用文字和圖形記錄了南方動植物的名稱、類別、形態、生活習性、地理分布和經濟價值等的“動物誌”、“植物誌”,是動植物學的基礎,也是開發和利用動植物資源的重要文獻。
南海人楊孚所著的《異物誌》,成書於東漢,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嶺南學術著作。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上林苑修建扶荔宮,將不少南方產的奇花異木種植在宮中,比如菖蒲、山薑、甘蕉、留求子、桂、蜜香、指甲花、龍眼、荔枝、檳榔、橄欖、千歲子、柑橘等2000餘種。
漢代扶荔宮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溫室。雖然當時有的南方植物因南北水土氣候迥異而未能移植成功,但對於人們植物學知識的積累和植物新種馴化水平的提高都有巨大影響。
至東漢時期,內地的學者對南部邊陲的動植物資源有了更多的了解。伏波將軍馬援在從交趾回來時,便從當地帶回許多薏苡種子。另外,東漢朝廷還在嶺南設有“橘官”以貢禦橘。
東漢時期,南方的物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注意,一些旅行家和地方官員也開始對南方的奇花異果加以記載和描述,從而出現了各種“異物誌”和“異物記”之類的著作。
這些“誌”和“記”實際上就是對南方動植物資源的調查研究的成果。它具有一定的植物學水平。
我國最早的一部“異物誌”是東漢時期學者楊孚作的《異物誌》。他的著作又稱《南裔異物誌》。楊孚,字孝元,廣東南海人,生卒年不詳。他大約生活在東漢末年至三國吳時期,是嶺南曆史上第一位清正高官和最早的學者。
楊孚的《異物誌》,記載了交州,也就是後來的廣東、廣西、越南北部一帶的物產風俗及民族狀況,雖非醫藥專著,但內容涉及藥用植物、動物,對研究早期嶺南藥物學有重要參考價值。
楊孚《異物誌》內容主要包括地域、人物、職官類,如儋耳夷、金鄰人、穿胸人、西屠國、狼胭國、甕人、雕題國人、烏滸夷、扶南國、牂牁、黃頭人、朱崖、交趾橘官等。
草木類,如交趾稻、文草、鬱金、檳榔、扶留、益智、科藤、葭蒲、石發、甘薯、藿香、豆蔻、廉薑、巴蕉、香菅、龍眼、荔枝、榕樹、摩廚、栟櫚、木蜜、椰樹、薕實、橄欖、桂、橘樹、杭梁、梓棪、始興南小桂、交趾草滋、……餘甘、枸櫞、木棉等。
鳥類,如翠鳥、鸕鶿、錦鳥、木客鳥、孔雀、苦鳥。獸類,如狖、猓然、豻、猦母、猩猩、鬱林大豬、日南牛、周留、麡狼、通天犀、靈狸、白蛤狸、鼠母。
鱗介類,如鯪鯉、蚺蛇、朱崖水蛇、玳瑁、蝦蜓、鼉風魚、蚌、鮫、鯪魚、魚牛、魿魚、風魚、鹿魚、海豨、高魚、鯨魚。
礦物類,如磁石、玉、火齊、礁石等。
隻可惜原書已佚,散見於後世征引的內容中隻有翠鳥、鸕鶿、孔雀、橘、荔枝、龍眼等幾種動植物,文字記載簡略。
《異物誌》開創了我國記載不同地區珍異物類的先河,自楊孚以後異物誌類書籍愈來愈多。如三國吳人萬震在《南州異物誌》中,介紹了椰樹、甘蕉、棘竹、榕、杜芳、摩廚等植物。從描述的內容看,萬震經過實地考察,對植物的描述細致形象。
如書中對椰樹的習性、枝葉、果實及其皮肉構造都有客觀的描寫。他很恰當地將甘蕉歸於“草類”、“望之如樹”、“其莖如芋”。
對其棵大、葉長也有初步定量的描述。花的形狀、大小和顏色則用類比,果實的數量、根的形態,以及各品種果實形狀的差異和味道的優劣,莖皮纖維的用途等都加以討論。這樣的認識集中體現了當時人們辨識植物特征的角度和方式。書中注重用途的記述,說明人們認識植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用植物。
三國時期吳國丹陽太守沈瑩所記的方物誌《臨海異物誌》,主要記載吳國臨海郡即現在的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北部沿海一帶的風土民情和動植物資源。此著作有相當部分的內容是記載動植物資源的。
《臨海異物誌》記述了近60種魚,40多種爬行動物和貝殼動物,20餘種鳥,20多種植物。
記載大多比較簡要,動物一般記述某部分顯著特征和生活節律,以及在物候方麵的觀察經驗。在記有的20多種植物中,大部分是果樹,主要記述果實的形狀、味道、釋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