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先要盡量謝絕。在節日,如春節,長輩們按照習俗,常給晚輩一些壓歲;或者在你取得好成績時,父母親也給你一些零花錢作為獎勵。在這種情況下,你應該盡量謝絕,不能表現出迫不及待,更不能伸手要錢。如果長輩非堅持給你,才可以接受。如果父母事先不知道的情況下接受爺爺、奶奶、叔叔、阿姨等親友的錢,一定要謝絕,如果謝絕不了,先接受下來,見到父母後立即告知父母,以便由父母再見到親友時表示感謝,千萬不要私自接受親友的錢,而不告知父母。
(2)表示感謝。無論是在什麼情況下受長輩們給的錢,都應在接受後,表示感謝,不能認為長輩們給的錢是應該的,謝與不謝無所謂,這樣想是不應該的,這樣做也是不禮貌的。
(3)有所回報。在接受了長輩們給的零花錢後,應有所回報。回報的方式多種多樣,隻要你用心去思考。
想一想:在接受了長輩們給的零花錢時,你是怎麼做的呢?
2.妥善保管零花錢
有了零花錢,要學會妥善保管,其辦法是:
(1)交給父母保管。零花錢雖然是歸屬自己了,但是可以讓父母代為保管,這樣做不容易丟失,也能避免自己隨便亂花錢。
(2)存入銀行。如果金額比較大,可以將暫時不用的錢存入銀行,以後可以交學費等。
(3)自己保管。如果將零花錢由自己保管,可以裝入儲蓄罐裏或放在固定的地方。但是要注意的是:錢由自己保管,花起來比較方便,但是不能隨意亂花錢。
交流:你是怎樣保管自己的零花錢的?
3.正確使用零花錢
同學們對自己的零花錢如何支配、使用,擁有充分自主,但是要正確使用、支配。
(1)應該接受父母的指導,或主動請父母出主意,把錢花在最正當、最需要的地方。但是不能認為錢屬於自己,想怎麼花就怎麼花,更不能私自亂花。
(2)花錢要有計劃性,不能“超前”消費,入不敷出,更不能養成借錢來花的不良習慣。
(3)用零花錢表達自己的一份愛心。零花錢使用得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是用來表達自己的一片愛心。可以在長輩生日時買一份禮物;同學、朋友有困難了,捐獻自己的零花錢,或者為家庭的同學獻一份愛心,讓生活有困難的同學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同學的情誼等。
想一想:假如你有了零花錢,你準備怎樣做?
(第四節)青少年的理財觀
中國強大了,人們的生活富裕了。曾經過過苦日子的家長們,不願自己的下一代再受一點苦。因此,當代的學生都養尊處優。還有人說這一代人是“小皇帝”、“小公主”。那麼,即將肩負建設祖國重擔的中學生,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對“錢”這個字又有多少理解呢?
一、錢是通過勞動得來的
我國雖然比過去富了很多,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然而,在外國人看來,我國人是很富的。報上有一條消息說一個在德國留學的中國學生自己租公寓,渾身上下都是名牌,零食不斷,一歐元一根的黃瓜送給鄰家女孩美容,隻因為“黃瓜過夜有點蔫兒”。然而他花的卻是他下崗父母節衣縮食給他彙來的血汗錢。
還有一條消息,一位家長因為孩子在一學期內沒有花完2萬元預定生活費,在老師的麵前打了孩子一個巴掌。他有多麼“愛”孩子啊?但這種“愛”會給孩子的人生產生什麼影響呢?
一些家長在耳聞目睹許多諸如此類的教訓後,覺得應該讓孩子從小感到在社會中生存之不易,應該從小磨練他們的意誌。於是讓孩子每天在家中做一些固定的家務,家長按月支付一定“薪水”。這就是所謂的家庭打工族。
放學回到家,麵對滿桌豐盛的菜肴,吃罷隻管去寫作業,這或許是大部分中學生的生活方式。若是飯後你要麵對全家人的碗筷,你會作何感想?筆者最近采訪了一名“家庭打工族”。
“我每天負責刷全家的碗筷,一次2元錢。一開始是有些怵頭,心理反差總會有的,但過一段就好了。這樣一個月下來,我還是蠻富裕的。”
“家庭打工族”隻是少數,但卻說明有一部分家長已認識到讓孩子了解生存不易的重要性。如果從中學生的角度考慮,在已很重的課業負擔之上,還要為了零用錢而去做家務,是不是有點累。但他們體會到了拿到第一份工錢時快樂激動的心情。“那時我感覺好極了,麵對那些錢時心理特激動,因此格外珍惜,不會亂花。”
二、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合理製定自己的開支計劃
在筆者接觸到的中學生中,除去吃飯等必要開支,零用錢一般在50元左右。有的定期從家長那裏取,有的隨時要。大部分學生有存錢的習慣,一小部分人有自己的小金庫,以備不是之需。主要開銷在於文具、音像製品和零食以及書籍。
有很多家長定期給孩子零用錢,認為這樣可以鍛煉孩子的理財能力。有一名隨時要錢花的中學生說:“家長應對孩子有一種信任,相信孩子不會亂花錢,並且要不斷暗示給孩子,這種暗示,讓孩子知道家長的信任,給予孩子鼓勵。這樣我們才有一個寬鬆的環境來管理自己的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