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理財活動(1)(1 / 3)

理 財 活 動

(第一節)青少年對零花錢的使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寬裕了,吃穿不愁了。由於我國優生優育計劃的實行,現在的家庭大多都隻有一個孩子。於是,孩子就受到了格外的寵愛、溺愛,家長們不願讓孩子受到什麼傷害,所以孩子要的就會盡量給予,這就養成了現在青少年任性、自主能力差,零花錢揮霍的厲害的不良習慣。不懂得愛惜,隻懂得揮霍是當今青少年的一個首要的嚴重的問題。所以,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展開了一係列的調查。

大部分學生的家庭都比較富裕,手頭上的零花錢相對較多。於是,擺闊、攀比、亂花錢等現象在學生中逐漸產生並蔓延。

以下是我們的一份調查問卷:

1.你每月的零花錢是多少?

A.100以下B.100~200之間

C.200~300之間D.300以上

2.你父母每月的收入是多少?

A.500以下B.500~800之間

C.800~1200之間D.1200以上

3.你平常用零花錢幹什麼?

A.買文具B.買零食C.玩具D.其它

4.你平常多長時間去一次超市?

A.一星期1次B.一星期2次

C.一星期3次D.一星期4次

你覺得怎麼樣花零花錢才是最值得的?(可隨喜好回答)

5.你平常捐款嗎?

A.經常B.有時候

C.被逼的才捐 D.從不捐

6.你花錢去買一樣很貴重的物品的時候會心痛嗎?

A.非常心痛B.有一點

C.反正花的是老爸老媽的錢

D.是我喜歡的我就要買,不心痛,不管多貴

調查結果發現:

1.4%的同學零花錢在100以下,26%的同學選擇了B,40%的學生是200~300之間,而30%的同學是D。

2.而父母的月收入是A的同學占了5%,而B的是35%,月收入是800~1200的占了45%,D的占了15%。

3.同學們平常用零花錢去買文具的占了10%,買零食的占40%,C的有2%,D的占了48%。

4.A的為45%,B的為45%,C的有7%D的有3%。

5.大多數同學認為隻要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覺得最值得,價錢是次要。還有一部分的同學覺得一件東西向往了很久,買到之後就覺得非常有價值。

6.A的為10%,B的為30%C的為58%,D的為2%。

7.A的為15%,B的為50%。C的為5%,選擇D的是30%。

由此看出,現在的青少年是多麼的揮霍金錢。

他們似乎隻是使用者,從沒想過那些錢是多麼來之不易。

現在的家長和長輩過分的保護和溺愛,使得孩子產生一切為自我為中心的,自私的,任性的性格,而家長們又忙著賺錢,對於不能給予孩子太多的愛而覺得愧疚,於是就在經濟上滿足他們,在長期寬裕的生活中,孩子不知不覺就養成了愛花錢的習慣。

我國目前學生每年的零花錢人均為800多元,主要用於購買零食(包裝食品和飲料)和文化用品(文具、書報、磁帶、VCD);男生樂於去運動場所和書店,女生則是書店和商店;對體育用品的名牌印象集中,購買自己的衣服、零食、自行車、雜誌、VCD、錄像帶和衛生用品基本自主,晚餐、看電影和出外遊玩對家長有較大影響力;讀報方麵,以晚報和電視節目報接觸率高;學生印象深刻的廣告則是自己喜歡的明星,尤其是冷漠、酷的女影星。

而現在校園的“人情債”似乎也是越炒越火熱。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校園裏,沒有送過禮的同學很少。男生多采取的是請吃飯,而女生則以送小飾品、小工藝品、小玩具為主。每個學生一年用在“人情消費”至少幾十元,有的甚至要花幾百元。據了解,這些學生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向父母要。

學生:這是“禮尚往來”,沒辦法。

一位初二女同學說,自從上了中學之後,“人情消費”比從前多多了。好朋友過生日,過節什麼的,不送禮物,就會被同學瞧不起,還容易“傷感情”。一些學生說,他們班裏同學送禮物都分關係好的送貴重一點的,關係一般送差一點的。有的同學經常為了買禮物發愁,既要買得有新意,又要讓對方喜歡,時間長了心裏覺得挺累的,但也沒辦法,“禮尚往來”嘛。

“人情消費”:向成年人看齊。

同學們說,他們的“人情消費”是跟大人學的。聽說有一次有同學生日,班上她要好的同學都送了她禮物,還將生日小禮品送到她家,她的爸爸媽媽為了給孩子“還禮”,花了幾百元錢在飯店訂了單間,把要好的同學都請了來。第二年過生日就主動要求在飯店招待同學。

現在的青少年的心目中崇拜各類偶像——影星、歌星、運動明星……在追逐和攀比中,他(她)們有意地裝扮自己,在名牌運動服飾的消費上,他(她)們是極具購買能力,不可忽視的一個社會階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