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理財活動(1)(2 / 3)

曾有人就《學生零花錢消費現狀》這一問題,對北京的71所學校中的187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內容涉及學生的多種消費情況。

在學生消費傾向的調查中,排在前三名的分別是:食品、服裝、學生用品。在對校服滿意程度一項中,有35%的學生認為不滿意,有32%的學生認為一般,有12%的學生填上了“死都不想穿”和“寧死也不穿”。

在服裝類中,中學生擁有名牌運動服的前三位分別是:阿迪達斯、耐克和李寧牌,占53%。購買時主要考慮樣式的占31%,考慮價格的占23%,考慮質量的占22%,在休閑係列中,擁有最多的是真維斯,其次是堡獅龍和班尼路,購買牛仔係列前三名的名牌是:派克、LEE、LEELOOPER,占其比例的40%。

有關部門在對北京、廣州兩地少兒消費狀況的調查中表明,名牌對孩子們的影響極深,有75.8%的孩子表示,他們買東西主要看是不是名牌,此外,還有33%的孩子認為價格高就是好東西,就是名牌。孩子們的購買欲望有30%來源於廣告宣傳的誘惑,更多的是來源於商品直觀外表(42.5%),還有24.3%的孩子是出於攀比心態。

而送“人情債”,穿名牌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要花錢,很多很多的錢。

現在的學生隻知道怎麼拿錢,怎麼花錢,卻不知道怎麼合理的去利用、管理零花錢。

據《中學生》雜誌一份《青少年理財狀況問卷》調查報告顯示:79%的中學生沒有對自己的零用錢開支作過總結,64%的中學生沒有預算過自己的零用錢開銷,隻有12%的人對自己的零用錢進行定期的總結和預算。

他們一般不會想到對零用錢進行定期結算和預算的必要,甚至在他們“身無分文”的時候也不知道自己的錢到底花到哪裏去了。

現在刻不容緩的問題是怎樣認識到這個錯誤,並及時糾正。

要認識到自己一直以來的錯誤,然後,合理安排管理好自己的零花錢,並改掉不是名牌不穿的壞習慣。認識到金錢的來之不易。

(第二節)從壓歲錢看青少年理財

春節時長輩們給晚輩們送壓歲錢的習俗由來已久,它體現了我國傳統的節日文化。據說壓歲錢必須用紅紙包著,因為紅顏色避邪,壓歲的歲通“祟”,亦即驅除怪邪、健康成長之意,是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願。時至今日,送壓歲錢成為年味兒越來越淡的春節裏必需的也是最令人鼓舞的內容,特別是孩子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壓歲錢的數量呈上升趨勢,這筆錢怎樣管理和使用,這些現象又體現出怎樣的觀念,針對這些問題,春節期間濟南市青少年調查網對濟南市的部分中小學進行了抽樣調查,得出以下結論:

1.總體情況令人樂觀

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200份,回收率、有效率均為100%,說明中小學生對此類問題較感興趣,參與意識較強。通過分析發現,中小學生對壓歲錢的把握較有理性,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壓歲錢數額逐漸增加。

調查200名學生中有190名收到壓歲錢,占95%,也就是說在我中小學生基本上都能收到壓歲錢,並且數額較高,其中100元至500元的占38%,500元至1000元的占26%,1000元至2000元的占17%,2000元至3000元的占7%,3000元以上的還有2人,壓歲錢數額主要集中在500至3000元之間,占全部人數的一半。

(2)管理方法較恰當。

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能夠自己管理壓歲錢,占全體調查人員的62%,他們通過設立自己的賬戶存到銀行、自己保管,作為學習及其它活動的專項支出、或自己在家保存不做支出等方式進行管理。由此看來中小學生理財意識在增強,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3)使用較合理。

調查發現,學生們對壓歲錢的使用有一定的靈活性,但多數是較合理的,由56%的人將其運用於購買學習用品等學習專用,用於其它用途的,例如購買吃穿用品及小零食等,也大多是將錢合理安排,既能用於學習,又能滿足自己的愛好和興趣,更體現出一定的理財才能,這部分比例占到28%,更令人可喜的是有很多同學將“用壓歲錢獻愛心”作為自己的首選,說明我們的孩子不但正在逐步學會理財,而且也在學會奉獻,學會做人。

2.現實中的憂患

壓歲錢現象也顯現出令人憂慮的另一麵,盡管比例不大,但應引起我們的重視。調查中發現,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存在著一定的攀比現象。

有46%的調查對象曾向父母要求過增加壓歲錢,甚至有的向祖父母等老人直接提出要求,原因是同學的壓歲錢比自己得多,這種攀比現象助長了孩子追求奢華的不良習氣,又傷害了親人之間的感情。

(2)個別人對壓歲錢使用不當。

調查中,盡管拿壓歲錢上網吧、買彩票等不恰當行為沒有,但也有2人選擇了“請同學朋友吃飯”,有些學生認為錢來得太容易,一天就能得到幾百元甚至幾千元,拿出幾百元上飯店吃個飯沒什麼,因此也學著大人的模樣一擲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