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節儉,不是搞搞形式而已,而是落實到每個人的實際行動上。形成一股良好的社會風氣,這有利於人民的身心健康發展。網絡使我們進入信息時代,提高了我們學習工作的效率,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但利用不好就會浪費大量的資源,又浪費了時間,更為嚴重的後果也時有發生。2000年以來,政府處理了20多萬腐敗官員,他們中有很多是生活不節儉。
倡導節儉,除了正確的輿論導向,還要依靠科技和協調。
總之,正確理解節儉的內涵,處理好節儉與發展的關係,大力倡導節儉,對我們來說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科學合理地利用資源,使其發揮出最大的效益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
(第五節)精神富有非金錢可比
在一個商品社會,要使一個人在孩提時代就能樹立起正確的金錢觀,是一個新鮮而又重要的話題。對此,《富爸爸窮爸爸》一書,在某種程度上,給了我們一些不同尋常的啟示。這本生動而有趣的書,是我們進入西方社會商品經濟文化的一個入口,也是我們反思我國文化和教育的一個入口。
此書一開篇,就提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命題:在作者看來,正確的金錢觀的形成,應該從兒童時期抓起。這是很有道理的。但令人遺憾的是,從全書開頭讀到末尾,我們也沒能找到關於這個問題的令人信服的答案。這也是美國式的暢銷書的局限所致。所以,我們不妨把這本書看成一種戲說,不要把它太當一回事兒了,以為它真的像宣傳廣告上說的,是句句珠玉金華,行行真知灼見。
令人感興趣的是,它對美國式傳統消費方式的異議,帶著濃厚的東方色彩。後來,才注意到作者是一個日裔美國人。於是恍然大悟。作者不讚同那種以分期付款的方式來購買超出目前購買力的超前享受物品。比如一幢大房子,它得讓你養它一輩子。適當的節製是需要的,但一個社會的經濟,尤其是美國式經濟的運行,很多時候,就在於這種超前消費給經濟帶來的衝擊力。沒有它,一個社會的經濟,難保不走向萎縮。作者認為,這種超前消費是把金錢轉換成了債務。而作者提倡的是把金錢轉換成造幣機——資產,建立自己的產業。用錢生錢,這也是一種促進經濟發展的方式。但問題在於,對個人而言,投資者的天賦、才能,以及投資的機遇、風險等等因素,又該如何來考慮呢?再說,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得放下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天天惦記著生意呢?說白了,這隻是一個關於發財的神話而已。
在類似的其它矛盾和悖論中,作者沒有進一步深入下去,找出金錢背後所隱藏的社會、文化等與人性有關的種種根源,並對它們進行探討。我們從中得到的關於金錢的啟示,還是非常膚淺和片麵的,都是一些浮在水麵上,經不起我們的理性和良知推敲的東西。
再舉一例:作者在書的開頭,寫到他和朋友小時候去收集牙膏皮,為了迅速完成他們的商業計劃,邁克的任務變成了告訴鄰居們快些用完他們的牙膏,告訴他們牙醫希望他們比平常更多地刷牙。——謊言、心計、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種種因金錢帶來的消極的東西已經慢慢侵入孩子幼小的心靈了。雖然,孩子的行為本身,還帶著天真童趣,我們可以一笑置之。但實際上,在這裏,金錢已經露出了它猙獰的麵目,而作者對此毫無知覺。他一方麵在告誡孩子,要學會控製對金錢的欲望,一方麵又教他們學習如何賺錢,這是在控製還是刺激欲望呢?一個小孩子,從小不是在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慕,對品德的塑造,對愛的學習中長大,而是關注於理財能力、經商能力,諸如此類的訓練,這樣的生命成長是健康全麵豐滿的嗎?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了。
《富爸爸窮爸爸》一書,提出的讓孩子從小注意對金錢的認識,理財的能力,是有一定道理的。但道理不一定就是真理,而一個爸爸的富與窮,也不是單純用他們對貨幣的占有量來判斷的。一個人人性的富有,精神的富有,豈是物質和金錢可以度量的呢?
我想,這也是《富爸爸窮爸爸》一書,給我們的在作者本意之外的啟示之一吧。為此,我一們不應後悔在閱讀這本書上所花去的精力和時間。
還是讓金錢本身,讓生活本身來給我們啟示吧。它遠遠高於和超出一切書本所提供給我們的一切。
(第六節)學習理財,從現在開始
當我們帶著信用卡走進無人銀行,借著熟知的操作方式,就可以輕易地從自動櫃員機領到所需的鈔票,而在商店購物,以信用卡結賬時,隻要簽個名字就完成交易,完全不需支付現金,這些商業行為在現今的生活中可以說是稀鬆平常,但對許多小朋友而言,卻不那麼容易理解,在他們的觀念裏,多認為錢是用來換取物品的媒介,為什麼提款機裏沒有人,卻可以領到錢?不用帶錢也可以買到東西?這些問題,相信許多父母都曾被問過,至於錢怎樣才會變多?似乎是父母才懂得的魔術。
到底小朋友該不該學理財?答案莫衷一是,小朋友的金錢來源,大部分是父母給的零用錢、過年時的壓歲錢,或是幫忙做家事、學校成績優異等所得到的獎賞,當他們得到這些金錢之後,通常會立刻換成他們想要的東西,有些人在父母的協助下會存起來,但不管哪一種方式都屬於理財的範圍,因為這些事情都跟“錢”有關,其中,也隱含對孩子金錢價值觀的機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