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兩顆癡心情????(3 / 3)

黃景華笑了笑說:“大爹,這件事就不用追究了。以後孩子們要讀書,有的是機會,有的是地方。他們不就是先那麼一步嗎?不用著急。”

“不行!過去都沒人敢欺負我們,何況現在!”有幾個大漢一齊吼起來。

“你們吼什麼吼?”族長黃義山瞪了那幾個漢子一眼,“這裏有你們說話的份兒嗎?我正在和景華商議呢。”

黃景華仍舊微笑著:“前一段時間是過度時期,辦事人是太爺臨時安排的,他們不熟悉情況,時間也很緊迫,所以難免有疏漏,也不是什麼大事,還去糾纏什麼?現在最要緊的是把生產和商業發展起來,讓大家有飯吃,有衣穿,改變居住條件,然後就是辦學,發展其它事業。現在衙門機構健全了,一切都得依照規矩辦事,誰也別想胡來。我們家族的利益要顧及,山裏所有老百姓的利益都要顧及。大家的日子好過了,我們的日子才會好過。決不能像過去的胡氏家族,在山裏一手遮天。那樣是沒有好結果的……”

“就是就是。”黃義山打斷黃景華的話,“今後一切都得聽景華的,不準昏鬧胡鬧。景華當了官,難道還會虧待了大家?”

山裏人都知道黃景華與黃氏家族的關係,這對他在山裏開展工作極為有利。

他的第一步工作就是重新丈量土地和登記人口,核定稅收。頭三年免征。沒有土地或擁有土地較少的瑤民,允許開墾適當數量的荒山。因有呂知縣發放的糧食種子和農具,山裏的老百姓很快就行動起來。第二步工作是繁榮商業,鼓勵商家到新塱圩開設商鋪,收購山貨,把縣城的日常生活用品運到新塱圩來,方便山裏瑤民銷售土特產品和購買所需物資。

幾個月後,山裏的糧食就獲得了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豐收。雖然許多家裏這一季全是種的旱糧,但是對於他們來說,隻要肚子不挨餓,就是天大的好事了。還真是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個個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最讓山裏人感到振奮的還是呂民石的兒子呂興居被選送到國子監讀書深造。這在山裏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這是瑤民心目中的一件大事,之前從未有過。但是最高興的還是新塱圩一帶的呂姓家族,他們認為呂興居將來做的官一定會比黃景華還要大。這確實讓許多人高興,許多人眼饞。很多人一有空就湊到一起議論這件事。按照當地的傳統文化觀念,呂興居臨行前要祭拜祖宗,這就必須由呂民石夫婦陪著回鵬化裏去一趟。

呂民石夫婦想先在縣城設酒宴感謝呂興居的老師,到時候請呂知縣務必參加,然後再陪呂興居回山祭祖。當然在他們看來,與其說是辦學酒謝老師,不如說是謝呂知縣,要是沒有呂知縣,他們的兒子就不會有今天這種天大的好事,他們全家人都不會有今天這種舒心的日子。於是他們就把辦學酒和回山祭祖的事提前告訴了呂知縣。

呂知縣覺得正好借這件事大做文章,進一步化解********,讓山裏人看到希望,以利於黃景華在那裏的工作。於是說:“呂興居是有史以來你們瑤民中第一個入國子監深造的學子。這件事比黃景華到山裏任職還要值得慶賀。所以還是由我吩咐黃景華籌備一下,選個趕圩的日子,在新塱圩裏署衙門慶賀一番,要求所有的甲長都來參加。義學裏的學生也都參加,讓你們山裏的父老鄉親、兄弟姐妹都高興一下。呂興居入國子監讀書,這不僅僅是你們家的大事、喜事,更是你們山裏瑤民的大事、喜事。所以必須隆重慶賀,你們夫妻二人到時候去參加就行了。一切開銷有裏署衙門負責,你們不需做任何準備,你們看咋樣?”

呂民石和覃潔清相視一笑,齊聲說:“多謝大老爺。多謝大老爺。”

這一天,正是新塱圩趕圩的日子。前來趕圩的山民特別多。如今新塱圩開辦了好幾家商號,專門收購這裏的山貨,即土特產。其它如雜貨鋪、裁縫鋪、布店、藥店、飯店、理發店、鐵匠鋪等都相繼開辦起來,因此每逢圩日,這裏十分熱鬧。

正當人們或出售自己的產品,或選購自己的貨物的時候,突然聽見新辦的學堂那邊響起了鞭炮聲,而且持續不斷地一直響著。過了許久許久才停下來。大山裏圩場上從來沒聽見過放鞭炮有這種陣勢的。正在出售山貨的山民便暫時停下來,向周圍的人打聽是怎麼回事;正準備購買貨物的山民立刻決定先去看看熱鬧,再回來買東西;閑著沒事的人們更是一窩蜂地朝那邊湧去。隻一會兒時間學堂外麵就成了人山人海。許多人都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有一個知道內情的人說:“我們這裏有一個小夥子在縣城讀了幾年書,現在讀出成績來了,被選送到京城辦的國子監去讀書,這裏的衙門要慶賀他,給他踐行呢。”

有人問:“在國子監讀了書,是不是將來就一定會留在朝廷做大官?”

另一個人說:“當然囉。難道還回你這山裏不成?”

“是哪家的孩子這麼有出息?”一個老人問。

“就是下場口不遠的高垌壩呂家。”一個中年人回答說。

“肯定那家祖墳葬的好,要出大人物了。”老人說。

“你老人家硬是舊腦筋喲。祖墳葬的再好,不送孩子念書能當官嗎?”中年人說。

老人心中不悅地說:“你年輕人曉得個啥喲。祖墳葬的好,後人才發達,才有機會念書當官。以後你家的父母百年過世了,你隨便在哪裏挖個坑坑把他給埋了,你看你的後人有出息沒有?”

因為人太多,又是亂哄哄的嚷成一片。他們的對話聽到的人不多。於是人群中有人不斷地問,也有人不厭其煩地回答、解釋。到了最後,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了。於是多數人都去辦自己的事,隻有少數年輕人留下來,想看看那位即將上京城讀書的人究竟長什麼模樣。

學堂圍牆的大門關閉著,不許外麵的人隨便進去。那些一心想要看個究竟的年輕人便站在外麵聽裏麵的人講話,等到機會來了再進去看。裏麵講話的人聲音很高,他們都聽得清清楚楚。隻是講話的人很有文化,講的內容他們半懂不懂。不過大體意思還是明白。那就是說,呂興居進國子監讀書是山裏瑤民的大喜事,千百年來才有這麼一回,是瑤民的驕傲。將來做官了,要好好為瑤民辦事。另外就是要山裏人千方百計送孩子讀書,爭取多出幾個這樣的人才。

學堂裏好幾個人講話結束以後不久,大門打開了。一群甲長開始往外走,守候在門外的年輕人迫不及待地趁機擠了進去。這群年輕人都來自較遠的瑤寨。過去很少來過新塱圩,一部分人甚至是第一次來趕圩,他們出於好奇,想進去一睹進國子監讀書人的風采,所以才一直等到現在,終於等到大門打開了。一個個高興得什麼似的,硬是顯得他們沒見過世麵。

一大群甲長一邊往外走。一邊在議論上京城讀書的呂興居。

“……才二十一歲……也是瑤族人……叫呂興居……”

“那年輕漂亮的媳婦兒是個漢族女子,縣衙主簿郭守義的幺妹。嫁給呂興居還不到十天,還是呂知縣大老爺撮合的呢。”

“那個姑娘是他的妹妹,叫呂秀玉……從來沒看見過這麼漂亮的姑娘。”

“……平南第一美女……寫的字好極了……馬上要嫁人了。”

“聽說要嫁的也是一個才子……和呂興居在一起讀書。”

“……將來一定會在朝廷做官,如今漢人、瑤人平等了……”

因為一群甲長三三兩兩地都在議論呂興居,聲音一片混亂。侯大柱和吳貴旺等一群愣小子,隻聽到了上麵這些殘缺不全的議論。他們雖然感到有些遺憾,但是當他們從人縫裏看到一個美若天仙的姑娘時,立刻興奮起來,隻等甲長們全部出來,他們就要衝進去一飽眼福。

可是那批甲長剛剛走出大門後,便有一個人走過來對侯大柱等沒見過世麵,像賊一樣縮頭縮腦的愣小子吼道:“你們要幹啥?”

“我們……我們隨便看看。”侯大柱吞吞吐吐地說。他在這群愣小子中算是比較機靈些的。

“出去!有什麼好看的?”

侯大柱等人無可奈何地像一群被驅趕的鴨子一樣,笨拙地爭先恐後從大門裏擠著往外跑。

背後的大門“砰”地一聲關上了。

侯大柱感歎地說了一句:“天啦。為什麼啥好事都叫姓呂的小子給占了,我們這人活的有什麼意思!”

吳貴旺嘲笑地說:“誰叫你是侯大豬呢?”

“你……你烏龜王就不想做官,不想娶漂亮漢族女子了?”

“你讀過書嗎?你是神童嗎?你去做夢吧!”吳貴旺說。

“我要是也讀過六年書,你看我行不行!”

侯大柱和吳貴旺鬥嘴,其他的愣小子都笑,也有搖頭歎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