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2)

2006年秋季在廈門召開第十五屆全國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年會時,中英就跟我說,想出一套反映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最新研究成果的叢書,並向我約了稿。聽罷中英的話,我感覺此項策劃甚好,並爽快地接受了任務。然回到工作崗位以後,由於繁冗的管理事務纏身,加之自己的疲遝和懶惰,書稿最終未能如期成形。翌年,在桂林召開第十六屆全國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年會時,我坐在主席台上主持開幕式,這時有10本新嶄嶄的叢書工工整整地擺在了主席台的桌前。我信手一翻,原來去年約定的書稿已經麵世了。這套叢書由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先生作序,石中英任主編,張斌賢、石中英、程斯輝等10位中青年俊傑和同仁分別撰著而成。翻閱著這10本厚重、嶄新的著作,一種豔羨並伴懊喪的感覺驀然襲上了我的心頭。我真後悔自己沒有毅力、沒有恒心完成書稿,並脫口對與會的代表慨歎到:“看著這10本書,我的心裏真是好癢癢啊!”有了這種感覺和體驗,2008年寒假期間我放棄了休息,終於完成了書稿。

說真的,我從內心裏感激“中青會”。自20世紀80年代末“中青會”剛剛成立時,我便參加“中青會”了。“中青會”由顧明遠先生發起成立,並作為前幾次會議的召集人。最初中青會每逢開年會時,都有一部分德高望重的老專家、老學者、老前輩和中青年們一道與會,共同探討學術問題。我清晰地記得,顧明遠先生、呂行偉先生、潘懋元先生、王逢賢先生、郭永福先生等老一代學者經常蒞會,他們的學術思想和人格風範對我等初出茅廬的青年學子產生了深遠而廣泛地影響。通過中青會的學術平台,我有幸結識了陸有銓、丁剛、袁振國、史靜寰、楊東平、袁桂林、黃甫全等年齡稍長於我一些的學兄學姐;也結識了張斌賢、朱永新、唐玉光、周洪宇、張桂春、程斯輝、王本陸等與我歲數相仿的同齡學者;更結識了石中英、錢誌亮、高金玲等一大批青年俊秀。在與他們的接觸與切磋中,我不僅開闊了學術眼界,豐富了學術素養,砥礪了學術思維,同時也結交了一批能夠傾訴生活和工作中苦與樂的知心朋友。總之,我把“中青會”看成是促進我學術成長的一個平台,在那裏,我不僅汲取了學術營養,同時也度過了永遠值得珍藏和回憶的快樂時光。

言及書稿的整理,說心裏話多少有些汗顏。扒拉著自己為數不多、又不成樣子的篇什,常常有“枉活此等歲數”的感覺。然正如俗話所說:“醜媳婦不怕見公婆”。我相信伴隨著這些篇什的集中麵世,自己會得到更多朋友的真心批評與幫助,而這難道不是極好的學習與提高機會嗎?

關於本書的題目,這裏也想交代兩句。本人一直在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高校工作,除從事教育學原理和教育管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外,還兼做了大量的教育管理工作(說是兼做,其實是投入了主要的精力),先後擔任過教育係、心理係副主任、人事處副處長、組織部部長及校領導等職務。這種從事教育管理活動的生涯與經曆,使自己在長期的實踐中愈加體會到了“教育科學是一門應用科學”的本真屬性,即教育學的價值決不僅僅在於對既有的教育現象做出合理地詮釋、理解,更在於對教育事業發展過程中所麵臨的種種實際問題與矛盾提供科學的解決答案和行之有效的改進對策。如果忽略或遮蔽了這一點,教育學研究就真的難以擺脫“屠龍之術”之嫌了。伴隨著這種體驗與思考,因此長期以來自己把研究的焦點和視野更多地投向了對我國在當代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所遇及的種種實際問題的關注上,所寫下的篇什無論是宏觀的還是微觀的都帶有這種明顯的傾向性。正是基於這種緣故,因而將文集取名為“麵向現實的教育關懷”。另外,從2005年8月起,受中組部、教育部和陝西師範大學的委派,我作為中央國家機關第五批援疆幹部來到了祖國最西部省份的最偏遠的地區——喀什師範學院工作。這三年孤獨、艱苦而又神聖的援疆履曆,既曆練了我的人生,使我對生活的感恩之心大大增強,同時也使我有機會對祖國西部教育的底層狀況有了更為深入更為透徹的了解與洞察。伴隨著這種觀察與體驗,我愈來愈強烈地表現出了一種為西部教育、為農村教育、為弱勢群體教育而呼籲呐喊的強烈衝動與願望,這使得近幾年來我所寫下的文字更多的是關於西部教育和農村教育的題材與內容。考慮到這一事實,同時也為了進一步堅定自己未來的學術方向與立場,因而我將文集冠名以“麵向現實的教育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