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熹《小學》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拾粹(1 / 2)

《小學》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該書從南宋到清末一直被定為封建統治下正規的小學教科書。其流行甚廣,影響甚大。朱熹在該書中主要陳述了小學兒童道德教育的內容、原理和實踐。全書分內外兩篇,內篇所輯錄的多半是秦漢以前經傳子史中有關小學兒童的道德教訓和倫理典故,由立教、明倫、敬身、稽古四篇組成;外篇分嘉言、善行兩篇,多半彙集的是唐宋以後子史文集中有關小學兒童的道德教訓和倫理故事。深入地研讀《小學》,我們認為其中所提出的關於小學兒童道德教育的指導思想與內容,絕大部分都體現和反映了封建社會的綱常倫紀和道德規範,是必須予以批判、拋棄的,但是,反映在書中以下幾點有關小學兒童道德教育的原理和方法的思想,則是可以批判繼承的。

一、在德育時機上強調從小抓起

朱熹認為,兒童時期是一個人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機。因為這個時期兒童“德性未定,見聞未廣”、“心智未有所主”,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他主張道德教育必須從小抓起,及時進行。他在《小學》的編寫宗旨中就明確指出:“小學教人……必使其講而習之於幼稚之時,欲其習與智長,化為心成”。意思是說,對小學兒童的道德教育,必須從他們的幼兒時期就開始進行,使其在不斷地學習中增長才智,在不斷的教化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這一思想出發,他主張從一開始就要給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道德環境,謹慎地選擇與兒童相接觸的人和事,使他們“目不視非禮之色,耳不聞非禮之聲,口不道非禮之言,足不踐非禮之地”(《小學·嘉言》);“人非賢不交、物非義不取”(《小學·嘉言》);“親賢如就其蘭,避惡如畏蛇蠍”(《小學·嘉言》)。這樣兒童的道德品德就會按照正確的軌跡健康地成長和發展。

朱熹的這一思想,我們從他要求給兒童謹慎的選擇乳母和保姆可以進一步地窺出。他在《立教篇》中說:“凡生子,擇母輿可者,必求其寬裕慈惠,溫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為子師。”意思是說一定要給兒童選擇具有慈祥、賢惠、溫存、忠厚、嚴謹、善良等美德的人做乳母和保姆。朱熹其所以如此重視乳母和保姆的選擇,認為“乳母之教,所係尤切”(《小學·立教》),是因為他意識到了這些乳母、保姆是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的最初因素,她們的言行品質會對兒童道德人格的形成產生熏陶漸染、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

朱熹還認為,兒童時期的道德品質一旦形成,那麼就會對他們今後一生道德品質的發展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正可謂,“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小學·嘉言》)。朱熹這種強調道德教育應及早進行、“以預為先”的思想,在今天來看,仍不失其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在德育途徑上強調把道德教育與知識傳授有機結合

朱熹認為,培養一個高尚賢能的人,需要通過兩種基本途徑:一是居敬,二是窮理。所謂居敬就是重視道德涵養,所謂窮理就是進行知識教育。他認為這兩者是密切聯係、相互依存的。他說:“學者功夫唯在居敬窮理二事,此二事互相誘發,能窮理則居敬功夫日益進,能居敬則窮理功夫日益密,譬如人之兩足,右足行則左足止,左足行則右足止。”(《語類》9卷)又說“主敬是窮理這本,窮得理明又是養心之助”。因此“居敬窮理不可偏廢,”“要當並進”。換而言之,傳授知識是道德涵養的條件,道德涵養又是知識教育的原動力。這與司馬遷在《資治通鑒》中所論述的“德者,才之帥也,才者,德之資也”的思想是基本一致的。同現代教育學中所闡述的“教學的教育性規律”和“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教學原則精神也是基本吻合的。

朱熹在《小學》一書的編寫方法上,也具體體現和實踐了他的這一思想。他在該書的編寫宗旨中就指出:“今頗搜輯以為此書,授之童蒙,資其講習,庶幾有補於風化之萬一雲爾。”換而言之,他編寫小學一書的目的,一方麵是為了讓兒童掌握識字、閱讀、寫作等基本的語文知識,以便為進一步的學習打好基礎;另一方麵,在思想內容上,對兒童提出了具體明確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使兒童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學會做人處世的道理,進而達到美化社會道德風尚的目的。從《小學》一書的整個內容來看,也高度地體現了知識性與思想性相統一的原則。他在《立教篇》中所講的胎孕之教、保傅之教、講習之教;在《明倫篇》中所講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在《敬身篇》中所講的“心術之要”,“威信之則”,“衣服之製”,“飲食之節”;在《稽古篇》中所講的有關立教、明倫、敬身的實踐模範事例,以及在外篇“嘉言”、“善行”中所列舉的眾多道德教訓和倫理故事,都字字寓道,句句含金,篇篇不離綱常。每一句警言,每一個故事,都既是語言文學的精華,又蘊涵著深刻而廣泛的道德哲理,融洽地把道德教育與知識傳授合為一體,確實地做到了他自己所說的“文隻為道下飯所用”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