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朱熹《小學》中的道德教育思想拾粹(2 / 2)

寓道教德育於知識傳授之中,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的一個特點,朱熹的《小學》對此又作出了新的發展和貢獻。

三、在德育原則上強調從訓練兒童最基本的行為規範做起

朱熹認為人的品德是有高低層次的,因此德育也應有先後順序,即由低一級的層次開始,然後再向高一級的層次發展。他引用明道先生的話說:“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小者、近者,而後教以遠者、大者”。遵循這一思想,他主張對小學兒童的道德教育應從學習“做事”出發,即從訓練他們最基本的道德行為規範開始。他在《小學》的編寫宗旨中就指出:“小學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皆所以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本。”意思是說,對小學兒童的德育應從教給他們如何掃地、灑水、接人待物等最基本的行為規則和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善待朋友等最一般的禮貌、禮節開始。隻有在此基礎上,才能使他們進一步形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高一級的道德規範。為此,朱熹在《小學》一書中,通過論述和概括前人的道德教訓,對小學兒童提出了一係列明確具體的行為規則和要求。例如,在學習上,他要求兒童“學業則須是嚴立課程,不可一日放慢”,聽課時要“坐必安”、“聽必恭”,甚至坐不橫肱(臂)。在孝敬父母方麵,他要求兒童“入則孝、出則悌”,“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同時做到“父母愛之,喜而弗忘;父母惡之,懼而無怨;父母有過,諫而不逆”。在交友方麵,他要求兒童“對賢者,要狎而敬之,畏而愛之”,“不與惡人交”;交了朋友就要“言忠信、行篤敬”,“臨財勿苟得,臨難勿苟免;狠勿求勝,分無求多”。在飲食穿戴上,他要求兒童“毋揚飯”,“毋流飲”,“口吃飯食,不可揀擇去取”,“即席飲食,必後長者”;服飾上要“衣不帛襦”,“夙興夜寐、衣帶必飾”。在為人處事方麵,他要求兒童待人要“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辦事要“居處恭、執事敬”、“執虛如執盈”;借人東西要“皆須愛護,先有缺壞,就為補治”;行走站立要“衣無拔,足無蹶”,“坐不中道、立不中門”等等。總之,他要求兒童的“一行一住、一語一默,須要盡合道理”,做到“傲不可長,欲不可縱,誌不可滿,樂不可極”,“言其所善,行其所善,思其所善”。

朱熹認為,隻要兒童能夠堅持從這些最基本的道德行為規則做起,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自然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今日記一事,明日記一事,久則自然貫穿;今日行一難事,明日行一難事,久則自然堅固。”(《小學·嘉言》)

我們認為朱熹這種強調從訓練小學兒童最基本的道德行為規範出發的思想,是頗具科學性的。它符合小學兒童身心發展的年齡特點和規律。小學兒童的思想觀念還未成熟,認識水平有限,因此,對他們不宜進行抽象高深的道德輸灌,同時,由於他們自製和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常犯的錯誤也就在具體的行為規範方麵,因此強調把德育的重點放在最基本的言行規則的訓練上,不僅合理,而且必要。

四、在德育方法上強調以“嘉言”、“善行”感染和熏陶兒童

朱熹認為,兒童時期記憶力好,模仿性強,容易受英雄模範人物的言論和行為影響,因此,他主張對小學兒童的道德教育應采用“嘉言”和“善行”(即用先進人物優秀的道德言論和模範行為)來感染、熏陶的方法進行。他說:“以格言至論日陳於前,使其盈耳充腹,久自安習,若固有之者。”為此,他在《小學》中列舉了大量前賢先哲的道德言論和倫理典故。例如,在《嘉言篇》中,他列舉了諸葛武侯誡子書:“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劉備訓劉禪言:“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等。在《善行篇》中,他列舉了滎公承父教不入茶肆,薜包不愛財產友愛兄弟、胡瑗教書以身作則,以及子路負米,黃香扇枕、陸績懷桔、叔敖陰德等等。這些“嘉言”、“善行”,既包含著豐富的道德哲理,又便於兒童記憶、口誦和效仿,兒童常聽、常誦自然會受到熏陶感染。

以上是我們對朱熹《小學》中幾點有益的德育思想的闡述。這些思想不僅是朱熹教育思想之精粹,也是我國古代教育史上有關道德教育思想之精粹。撫古鑒今,它對於我們今天的德育工作實踐仍有重要的現實啟迪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