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觀念是人類文化體係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它是客體屬性與主體需要的關係在人腦中的反映,是特定時期內人們的社會選擇和心理傾向的集中體現。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巨變,國民的價值觀念也經曆了激劇的演進和嬗變。在這種演進和嬗變中,積極的、健康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在不斷派生、湧現,消極的、不健康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也在逐漸滋生和蔓延。透視現階段消極的社會價值觀念,已形成了一種不良的文化氛圍和心理環境,對我國現當代教育事業發展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成長已構成了嚴重的衝擊和影響。對此,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一、輕視“精神文明建設”的價值觀念對學校教育辦學方向的影響
過去,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由於受極“左”路線的影響,國民在價值觀念上明顯地表現出重政治鬥爭、輕經濟建設的傾向。所謂以“階級鬥爭為綱”,“抓革命、促生產”等就是這種觀念的典型體現。這種觀念體現在教育上,著重表現為隻強調“教育為政治鬥爭服務”的職能,把教育單純看成是“階級鬥爭的工具”,而忽視教育為經濟建設服務的職能。這就導致了建國以來我國政治運動不斷,並且隨意衝擊教育、衝擊學校的局麵,其結果造成了教育質量的嚴重下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和政府逐漸把工作重心轉向了經濟建設,做出了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決策。隨著這一工作重心的轉移,國民的價值觀念也開始發生了轉化,以往熱衷政治鬥爭和政治運動的取向逐步得到糾正和擯棄,取而代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價值取向確立。應當肯定,這一觀念嬗變的基本方向是正確的。它符合時代精神,也有益於民族的發展和振興。然而,列寧同誌說過:真理超越了半步就會成為謬誤。在當代國民價值觀念嬗變的過程中,我們不得不承認又出現了另一種矯枉過正的傾向,即一味地重視和凸顯物質文明建設,而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甚至出現了漠視、忽略乃至丟棄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嚴重傾向。
上述價值觀念變化,作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意識和國民心理傾向,滲透遷移到教育領域裏,必然會引起人們對這一係列教育基本問題的重新審視和評價。例如,在教育的本質屬性問題上,人們不再傾向於把教育視為上層建築而看作是生產力;在教育的職能上,人們不再提倡教育為政治服務,而著重強調為經濟建設服務;在學校教育工作的重心上,人們不再主張思想教育為首,而一味強化智育和“雙基”教學的重要性。這種觀念在部分學校明顯地演化為重智輕德、片麵追求升學率的傾向。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目前一些學校在辦學方向上出現的種種偏軌行為,是有其深刻的社會價值觀念和社會意識背景的。可以說,它是近年來社會上出現、流行的消極價值取向在教育領域裏的集中投射和體現。
二、“全盤西化”的價值觀念對青少年學生政治信仰的影響
改革開放,啟開了國門,使國人對西方世界發達的物質文明和科學技術有了廣泛的了解,在將國內外狀況進行橫向對比的同時,許多人反省到了民族自身的落後,並隨之伴生出一種強烈的時代落差感和民族失重感。在這種狀況下,由於我們未能適時地對這一心態加以正確有效地引導,使其誘發為振興中華、發憤圖強的精神動力,相反卻使其演化為了一種對西方世界的盲目追求和崇拜,甚至在相當一部分人身上表現出了一種主張“全盤西化”、“向西方世界漂流”的意識。透視近年來方興未艾、經久不衰的出國大潮,以及社會意識形態領域派生出的“多黨製”、“三權分立”、“政治多元化”等口號,我們皆不難窺視出這一崇洋媚外的心態。
這種“全盤西化”的觀念和取向,與我國固有的傳統政治價值目標和價值準則完全相背離。因此,它的出現必然會擾亂青少年學生的視線,引起他們政治思想上的迷惘和混亂,從而導致他們對共產主義政治信仰產生危機。1989年2月,我們對西安地區1047名大中小學生發出的問卷表明(其中小學生191人,初中學生264人,高中學生225人,大學生367人,以下問卷調查的時間、地點和人數均同):有39%的學生明確表示“懷疑馬克思主義的真實性”;43%的懷疑“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一些大學生甚至公然宣稱“中國真正的出路,是向西方資本主義漂流”。在回答“你是否堅信共產主義一定能實現”的問卷時,有25%的回答“一定能實現”,44%的回答“不知道”,24%的明確表示“不可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