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電視台數量、電視機擁有量和觀眾電視收視時間均居世界第一。據2004年底統計,我國已有廣播電視播出機構1966個,電視頻道2300多個,其中衛星頻道60個,超過了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8個國家的電視台總和。全國擁有電視機3.7億台,數字付費頻道已批準96套,其中36套已開播,年電視節目播出量1101萬小時,但是中國電視卻出現了"可選的頻道很多,可看的節目很少"的怪現象。有人斷言,"依靠自辦節目,所有的頻道都填不滿。"從全國來看,目前國內電視台有80%的節目需要由外部提供,而非新聞節目的比例實際更大。光線的總裁王長田判斷大概90%以上的有線台的節目來自社會,而無線台的節目除了一套以外,二套以後的節目總體平均來講,90%以上也來自社會。
國家"九五"社科研究重點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電視理論"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各級電視台普遍存在著節目製作能力較低,與播出要求有較大差距的現象,優秀節目較少更是不能滿足廣大電視觀眾的要求,因而致使節目貧乏、粗製濫造、亂播濫放、偷錄盜版和格調不高的問題十分嚴重。"在體製改革方麵提出了"在一定條件下和國際接軌,電視界逐步實行宣傳和經營分離、台和網分離、節目製作和播出分離"的設想。1997年7月,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對全國30家省級電視台台長進行了問卷調查,70%的台長認為:建立製播分離製度,是在未來競爭中保持優勢的主要舉措之一。但是,中國的廣電體製從生產方式的角度,屬於生產關係的範疇;從政治結構的角度,又屬於上層建築的意識形態領域,如何化解產業屬性與宣傳導向(即宣傳權)間的矛盾,走兩全其美的發展道路,就成了電視體製改革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實際上,早在"製播分離"的概念提出之前,將節目的製作與播出分離早就已經開始運作了。遠的如80年代的電影、電視劇、廣告片、經濟信息,近的如90年代的二類廣告、欄目承包。作為一個社會分工的必然法則,包括新聞在內的電視節目的製與播正在分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如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銷售的電視新聞類節目)。如果說這種分離前後有所差別的話,也不過以前是自發的、被動的,現在是自覺的、主動的。事實上,節目製作與播出是否分離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話題。其背後折射出的是生產關係是否要改革,如何改革的問題。
製播分離從內涵上講,包括電視台內部的製播分離、國有宣傳機構之間的製播分離(擁有播出權的電視台之間的節目交易,電視台與新華社、國際廣播電台等新聞機構之間的節目交易)、電視台與社會化運作的民間影視公司之間的製播分離。三者之中,電視台與社會化運作的民間影視公司之間的製播分離才是真正的敏感問題,因為按照廣電總局的觀點,這涉及到"宣傳權"。
筆者認為,目前中國廣播電視業從內部管理體製和節目運作機製上的改革已經是勢在必行。但是是否從單一的製播分離的改革入手,值得商榷。關於製播分離的改革也要從必要性、現實性與可能性方麵進行綜合考慮。
首先,製播體製有無改革的必要。有人認為,實際上製播分離是與製播合一相對而言的。製播合一是指在電視台體製內用行政手段對節目製作與播出進行集中統一管理,表現為節目的自製、自審、自播。然而從實際運行狀況看,我們的電視台並非製播合一。如果將電視台視作一個獨立的經濟個體,它實際上介入了商品(節目)的生產,流通與播出。它出資購買部分節目,同時也自產自銷,通過播出節目吸引觀眾的注意,向廣告客戶銷售收視率,進而回收資金(廣告費或收視費),產生效益,從而完成一個再生產流程。可以說目前國內電視台的運作方式已經表現出相當程度的製播分離。一項對中國城市電視台的調查報告顯示,受訪城市電視台中,每天的節日平均播出時間為13.1小時,其中平均自辦節目的時間為2.2小時。所以不難得出這樣結論:"目前城市電視台的自辦節目比較少,各城市電視台主要還是以外來節目和轉播節目為主。"當電視台自辦欄目僅占總播量的不到20%的時候,當電視台播出的節目買多產少的時候,說我們的電視台是"製播合一",恐怕站不住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