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對策研究:大眾影像的培育和發展(1)(1 / 3)

馬歇爾·麥克盧漢曾經強調:"技術進步一次又一次地使每一種情景的特征都發生逆轉。自動化時代將是一個自己動手的時代。"作為一種影響越來越大不斷普及的影像生產方式,中國的大眾影像生產在近百年的潛滋暗長之後,終於有了燎原之勢。作為一種因技術進步、經濟發展而萌生的大眾文化生產方式,大眾影像短短幾年便有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成長,不能不讓我們對其強大的生命力及發展前景作出良好的預期。在這個尼葛洛龐帝預言的"沙皇退位、個人抬頭"的時代,大眾影像讓時下正在風起雲湧的DIY精神(Do It Yourself)有了更多的內涵。"任何新技術的契機,都是一種選擇的契機"。談及大眾影像生產的未來發展是一個宏大的命題。在對大眾影像生產的意義進行充分解析之後,接下來的問題就顯而易見:大眾影像生產力的發展將給我們的影像版圖帶來何種改觀?對於民間的大眾影像,如何因勢利導,更上層樓?

第一節大眾影像生產力的發展與影像生產關係的調整

作為一種逐漸壯大的新興影像生產力,大眾影像生產的不斷發展勢必將影響到目前的影像生產關係,打破目前官方強,民間弱的影像實力對比,進而對當下的影像生產格局產生根本性的影響,促進當下影像生產格局和新型生產關係的重組。但是,大眾影像作為一種業餘性、非商業的民間影像形態,既與宣傳主導意識形態的官方影像不同、也與具有濃厚商業色彩的民營影視公司有別。因此它不可能像民營影視公司一樣在電視台體製和機製改革中作為一個獨立的法人實體與電視台發生直接的關係,產生立竿見影的影響。但也正是其業餘性、非商業的特點使其在製播分離中處於較好的合作位置,進而可望在潛移默化中推動電視台製播改革的進程。這種推動既是直接的,也是間接和長效的。

一、影像生產關係的新變局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是曆史唯物論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對這兩個基本概念的解釋曾引發過曠日持久的爭論。馬克思認為,"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關於生產力,斯大林在1938年所寫的《列寧主義問題》中將其表述為:"用來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工具以及用一定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來使用生產工具、實現物質資料生產的人,——所有這些因素共同構成社會的生產力。"在這個定義基礎上,目前較趨於一致的看法是,生產力是指人們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在生產力的構成中,包括著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科學知識,並實現著物質資料的勞動者,它在生產中起著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產資料。在生產資料中,起著最重要作用的是生產工具,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發展狀況的最主要標誌,也是劃分經濟發展時期的主要標誌。"從物的因素來看,隨著數字時代的來臨,DV攝像機、攝像手機、非線性編輯係統等影像生產工具在技術上不斷改進、價格下移,影像生產資料的數量與質量比過去有較大提升;從人的因素看,隨著攝像機的不斷家庭化、大眾化,隨著大眾影像思維的不斷啟蒙,越來越多的人具有了影像生產的能力。兩個因素的結合,標誌著目前國內的影像生產力已經形成了三股力量:即體製內的電影廠、電視台,商業化運作的民營影視公司,以及民間的大眾影像生產。三種影像生產力的彙合,使當下中國的影像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和提升。影像生產力的提高,也勢必將帶來影像生產關係的變革。

關於生產關係,普遍表述為經濟關係。其中包括:(1)生產資料的所有製形式;(2)由此產生的各種社會集團在生產中的地位以及他們的相互關係,或如馬克思所說的"互相交換其活動";(3)完全以它們為轉移的產品分配形式。在一定社會中,存在著各種生產關係,有主導生產關係,有從屬生產關係。其中,必有一種占統治地位,並決定其他生產關係的地位和影響。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決定經濟基礎的性質,進而決定了上層建築的性質。按照生產資料的所有製形式,目前的影像生產關係已經具有國有獨資、民營股份製、個體私營等多種形式。國有電影廠、電視台決定了我國的影視產業的公有製性質。但是,"經濟基礎包括不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以個體形式存在的大眾影像生產力也必然形成其生產關係,並對體製內的生產關係產生影響(相對而言,對電視事業的影響更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