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功能研究:影像大眾生產的意義解析(11)(1 / 3)

強調語言交往在社會進化中的作用,關鍵是建立理想的語言環境。在這種環境中行動者交相采取發言者、受言者和在場者的交往角色,以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的參與視野,以及第三人稱的旁觀者視野來觀察,從而可以相互理解,實現成功的對話。當人們普遍地學會適用一種能夠讓對方了解自己的正確語言來表現外在世界、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時,人類精神交往的潛能得以發揮,交往合理化便自然得到了實現,這就是有效對話的價值體現。在溝通和交往中,媒介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以達到理解為指向的交往理性行為與工具理性不同,它與意義理論相適,訴諸言語模式(model of speech),強調的是理解的語言媒介"。由於影像的形象直觀以及語言對白的口語化,民間的影像生產及觀影活動可以說這種營造理想言語花環境的一種有效方式。比如在在中國有2057萬聾人,占世界聾人總數的五分之一,但卻極少有人了解他們和他們的生活,這時影像的介入就可望起到溝通的作用。蘇青的《白塔》就記載了位於鄭州市中心的革命紀念塔下,景明、小寧、王瑞等一群聾人的情感生活。片中沒有任何的解說,所有對話無論口語手語平等對待,平等處理。這部曆時兩年完成的片子製作的目的,就是希望人們更多去了解這一人群,改變過去對"啞巴"的一些看法。並讓觀眾知道,"其實,哪怕是最平常的一個微笑,都會極大地改善聾健之間緊張的關係"。

在台灣,"全景傳播基金會"在這方麵可以說將大眾影像的社會功能進行了充分的挖掘和淋漓盡致的發揮。"全景"的視閾似乎特別鍾情於特殊人群包括殘障人群。吳乙峰說"這些人在社會是邊緣的、聲音不被聽到,當我們在台灣看到自己土地有這麼多聲音時,就要把紀錄片作為武器,交給人民"。1997年6月,聾人協會在"台北市政府殘障就業基金"的經費支持下,"全景"為聾啞人朋友開辦影像訓練課程,參與課程的18位聾啞人中有公務員、畫店老板、學生、國會助理、家庭主婦……在他們拍攝的作品中,有兄嫂間的聾聽婚姻緣、一位開麵店的聾人的生活紀錄、也有探討聾小孩的教育問題、紀錄聾人父母教育聽覺正常小孩的心路曆程。對以往隻能用手語和筆談溝通的聾人來說,影像又為他們開發了另一條與外部世界溝通的道路。而最重要的是,聾人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紀錄聾人的生活,表達聾人的想法,抒發聾人獨特的心靈世界。《聾聽婚姻緣》(片長/18分鍾)作者陳美麟說,片子的拍攝就是考慮"用影像把聾人的想法更細致地表達。希望透過影像把我們心裏真正的聲音放出來,讓聽人社會知道"。在訓練課程之後,這群聾人朋友組成了"聾人影像工作隊",自己擬計劃寫腳本,準備拍攝一係列輔導聾人就業的片子,希望能幫助聾友克服謀職就業上的困難。人間的美好情感、社會的不公不義、精彩動人的生命經驗,這些都可以透過影像的流動,傳送到許多角落,撫慰孤寂的心靈,升華人性的美好,呈顯社會的真相。六部紀錄短片由聾人創作的作品拍竣之後舉行了公開放映,"現場許多聽人含著淚光,看著這些傾訴聾人內心世界的片子;聾人朋友也飛舞著手語,熱切地討論著他們的感受,這真是一段最美好的時刻,影像打破聾人與聽人之間的鴻溝,搭起一座互通彼此心靈的橋梁!一張張現場觀眾的留言中,我們可以深刻地感受這樣的力量"。以致觀影現場有記者這樣留言——"感謝你們!如果不是有這次活動,我可能一輩子都"聽不到"聾人的"聲音",無聲的世界深深感動了我!"

除了培訓人才拍攝製作,"全景傳播基金會"還在社區推廣"紀錄片同樂會"行動,即進行民眾自拍節目的放映,通過民間影像的欣賞,帶給居民不同的社區生活經驗,編織連接社區居民的紐帶,幫助社區凝聚共識,推動社區工作。例如位於台北市南京東路四段的園中園社區,是二棟20樓並列的高級公寓,居民大都是事業有成的中產階級或是公務員。匆忙快速的都市生活節奏,以及層層鋼筋水泥的阻隔,使得住在這裏已經十幾年的一百八十幾戶人家,長久以來總是擦身而過,形同陌路。就讀台北醫學院六年級的宋睿祥住戶與"全景"溝通後,開放家裏的客廳,邀請左右鄰居來看"全景"紀錄白化症者的影片《月亮的小孩》,同時邀請影片作者吳乙峰到場與大家座談。在看片中,大家進入白化症朋友結婚、就業、生子以及從小因外貌不同而遭受異樣眼光與誤解的內心世界。在放映後的熱烈討論中住戶們開始有了第一步接觸,並決定開放各自家中的客廳,每次由不同的住戶輪流主辦作東,通過紀錄片欣賞聚會來凝聚居民的感情。居民高興地說,以前大家都不認識,在路上或電梯遇到,總是擦身而過,有時候想跟別人打招呼,也不知道說什麼,但是,經過這幾次活動後,大家在路上碰到了,開始會停下腳步,聊聊活動當天的狀況,有了共同的話題,大家就開始有更深地交往和認識,真的跟以前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