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大眾影像教育也正在悄悄啟動。2000年9月,在福特基金會的讚助下,雲南大學開始了"社區影視教育"的行動項目。從事這場教育的郭淨研究員認為,在全球化背景下,"在一些地區,學校教育就脫離了本地的自然、文化環境,學校教育對當地人的發展,當地人在當地生存能力的一種培訓,都十分缺乏。我們在一些社區中發現,本土的人接受了外來的文化,在種種暴力之下,反而喪失了對本土文化的認識,這是比較嚴重的"。郭認為在學校教育中,村子裏麵的學生他們學的都是飛機、汽車……,他不教你那些你生活裏麵的常識,本地用的東西他不教,強加給你一些你用不著的東西。他們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的三個村子(湯堆、茨中、明永)請村民拍攝他們自己的生活,然後做成VCD,再送回村裏,由當地人自己開展關於本土文化的教育。讓當地人真正認識和了解本地文化、認識到鄉土知識對當地人生存發展的重要性。"社區影視教育項目"第一項已於2002年10月完成,製作的四個紀錄片有:
湯堆村:《黑陶人家》,孫諾七林、安珠拍攝,和淵、郭淨後期編輯。
茨中村:《茨中聖誕夜》,紮西繞登(劉文增)、熙繞桑波拍攝,熙繞桑波後期編輯。《茨中紅酒》,吳公頂、紅星拍攝,熙繞桑波後期編輯。
明永村:《冰川》,紮西尼瑪拍攝,紮西尼瑪、農布、郭淨後期編輯。
項目影視報告:《學習我們自己的傳統》,郭淨拍攝及後期編輯。
但是"全國性文化工業生產強調相似性的文化"。在已經被重新封建化了的大眾傳媒領域,在表述主流意誌乃至屈服於商業主義之下的公共場域,很少有邊緣族群、個體獨立的言說空間。當有人感歎"在中國,關於我們社會的最基層的現實通過其它的管道能夠讓大家看到,這種途徑太少了"的時候,這種小眾化的影像生產便深入到民眾生活中,成為他們彼此了解,相互溝通,觀察世界,張揚自我,促進和諧的一種社會工具。這種草根的力量呈現出民間影像的強大生命力。我們也可以真正認識到,"電影除了是一種商品和一門發展中的工藝以外,也是一種社會力量"。
著名電影高等學府紐約電影學院認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藝術形式就是移動影像,每個個人、每個群體以及每個國家都通過電影這個媒體向世界表示他們對人類的最深理解"。這種以影像為媒介,通過對話,達到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溝通和一致的交往方式,在人逐漸變成"單向度"、整個社會陷入危機、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和理解、人的交往行為日趨不合理的情況下,可以成為小眾群體塑造自我文化身份,構建社區文化的一種文化方式。斯圖亞特·霍爾說,"我們先不要把身份看作已經完成的,然後由新的文化實踐加以再現的事實,而應該把身份視做一種生產,它永不完結,永遠處於過程之中,而且總是在內部而非在外部構成的再現"。影像生產和影像組織作為民主生活的建設者和維護者,作為地域文化的守望者和宣傳者,作為在社區、族群"內部"逐漸成長的文化生產機構,可以通過大眾參與,促進社區人與人之間、亞文化群體與主流社會之間、亞文化群體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理解和互助,從而建構其獨立的文化身份,提升自我社會地位,實現其自我肯定與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