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早期的《月亮的小孩》、《人間燈火》、《生活映像》、《老人係列》到《拜訪社區》,"全景"通過作品放映創造這種與民眾對談的機會,每一部片子都竭盡所能地帶進學校、社區、社團、公司行號……,他們聚集在一起欣賞關於少數族群、社區經驗以及原住民議題的紀錄片。這樣的紀錄片同樂會,讓他們雖然身處異地,卻可以體會來自台北、大溪各地的社區經驗、苗栗泰雅族原住民的部落文化、聾人朋友的內心世界……促進了彼此的溝通和交往。這樣作者與觀眾的相互分享、學習、成長、再創作,正在成為一股積極累積台灣文化的重要力量。
在大眾傳播中,格博納的培植性理論向來強調電視在執行文化一致化作用中的意義,實際上非群體化的影像生產和小眾傳播同樣具有這種培植性,通過塑造一種理想的言語環境,培植新的社會關係,生成一種新型社區生活,這時,影像的社會溝通和交流的功能往往能得以充分彰顯。
4.媒介現實:社會認知與身份構建
斯圖亞特·霍爾在《文化、傳播和"意識形態效果"》的文章中指出,現代傳播具有一種首要的文化功能,這就是選擇建構"社會知識"和社會影像。大眾是通過傳播所建構的這類知識和影像來認知世界,來體味他們曾經曆過的現實生活,來確認他們自身存在方式的。對於喬治·郝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來說,傳播媒介的極端重要性之一就在於,"使人們能夠理解他人的態度與經驗"。但是在大眾傳媒的實際運作中,這種"態度和經驗"所代表的或者是主導意識形態,或者是商業主義,消費主義,而平民大眾的"態度和經驗"卻湮沒無聞,"他人"成了一個虛置的主體,最終被官方、市場的聲音所淹沒和取代。
事實上在一個良性社會的建構中,市場和政府並非萬能,有些公共產品它們也無法盡善盡美地提供。例如,一些共同信仰某種文化的特殊群體.當他們的文化需求無法為全體民眾所接受時,在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都無法滿足他們的特殊要求的,他們將訴諸哪種"域"來滿足自己的需求呢?在利益多元化的現代社會,隻有"第三域"才能滿足人們的多元化的社會需求。包括醫院、大學、研究機構、慈善機構、社會服務機構、職業介紹和培訓中心、博物館、藝術館、動物園、行業協會等正在填補這個公共空間。在"第三域"中,人們結成各種利益群體或祉團來保護自己的利益,實現政府和市場無法提供的利益需求。同時,還可以解決政府無法解決的"局部利益衝突"。廣泛存在的各種各樣社會組織體現了自由和多元化的價值,滿足了人們的特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