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鳳凰衛視推出的《中華青年影像大展:DV新世代》則是大眾影像中規模和影響最大的欄目,該欄目鼓勵青年學生拿起攝影機,以獨特的民間化、年輕化的視角觀察社會、表達自我,樣式以真實紀錄為主。該欄目被傳媒推舉為2002年度中國新銳電視節目之一,原計劃全年播出260期節目,其中大陸180期,港台40期,獨立作者40期。而實際上從2002年1月7日起至2003年4月11日,節目已經收到並播出十幾所高校和華人青年的作品共300部,45部作品入圍,遠遠超出主辦者預料。並舉行了全年頒獎活動,共評出大獎七個:最佳剪輯獎、最佳導演獎、最具發現獎、最佳攝影獎、同題大展獎、組織獎、全年至尊大獎。
在大眾自拍電視欄目愈演愈熱的同時,不少平麵媒體、網站如《視覺21》、《今日先鋒》、《DV@時代》、新浪寬頻、視覺中國、網易等紛紛開辦類似專欄。一些專們的DV網站如三杯水DV文化網、中國DV網、中國高校數字寬頻、酷8影像娛樂在線、中國DV聯盟等也先後登台亮相,舉辦各種影像大賽,並提供節目觀賞及上、下載服務。
鼓勵民間業餘人士拿起攝像機,以民間視角拍攝和製作自己熟悉的影像,並通過主流媒體和網絡播出——中國民間自拍運動在媒體的青睞和關注下,掀起了一個從未有過的高潮。有人認為,大眾影像節目的頻頻亮相表明,"中國的影像版圖正在醞釀一次意義深遠的改觀"。
三、大眾影像傳播的文化意義
從國內來看,"在大陸媒介與受眾的傳受關係中,不平等始終是其主流"。作為目前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大眾傳媒,中國電視長期處於閉門造車、封閉生產狀態,實施的是關門辦台、單向傳播。長期以來,中國的觀眾習慣於作為受眾的角色,影像活動與個人無關。隨著影像生產數字技術的發展,愈演愈熱的大眾影像在大眾傳媒的推波助瀾中開始強有力地進入大眾傳播中,極大地延伸了影視的社會觸角,並導致影像生產的無限可能性。
作為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中國的影像生產一直都掌握在電影電視工作者手中,擔負著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使命,並形成各種各樣的話語權力集團。作為公共器物,輿論導向性、文化先進性一直是影像生產的重心,百姓自我生產的話語,往往是在被指定場合、被限定的言說(如《實話實說》、《生活空間》),被選擇性地吸收,選擇性地傳播。即便是那句頗具平民色彩的欄目廣告語"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也是"一句相當響亮卻又非常策略的口號,它既鮮明地突出了講述的對象——"老百姓",甚至隱約地暗示出講述者和被講述者的一致性——"自己的故事",卻又巧妙地規避了問題的關鍵——誰來講述?怎樣講述?"在這種被他人言說的狀態下,老百姓是很少有自己話語空間的。按照德國社會學家內爾-紐曼教授的"沉默的螺旋"模式,當大眾傳媒表達一種占支配地位的意見時,一方表述而另一方沉默的傾向便開始了一個螺旋過程,這個過程不斷把一種意見確立為主要的意見。處於弱勢的一方將更加不願表述自我的意見,從而將繼續沉默下去。在多種文化、多種聲音的世界,這種"沉默的螺旋"顯然不是一個好兆頭。而現在越來越具有民主意識的影像生產可望使被"為了溝通的不溝通媒體"即大眾傳媒蒙蔽、遮蓋、過濾掉了的現實重新顯露出來,從而展現出哈貝馬斯所認謂的媒介進步的"革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