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媒介素養問題正在成為一個全球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在視覺文化時代,視覺讀寫力(visual literacy)的培養則是媒介素養的一個重心。以加拿大為例,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有中學就廣泛開設了電影教育課程。那時在"熒屏教育"(Screen Education)的大旗下,興起了第一輪媒體素養教育的浪潮。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掀起了"視覺素養運動"(Visual Literacy Movement)。對視覺媒介的認識、了解、熟練乃至批判意識的培養則是媒介素養的核心內容。1994年,美國公布了第一套在聯邦政府直接幹預下由音樂、舞蹈、戲劇和視覺藝術教育的全國性組織研製的《藝術教育國家標準》,視藝術與英語、數學、曆史、公民與政治、地理、科學、外語同等重要,並在這基礎上,強調了視覺文化教育的問題。英國更是在1998年提出要在全民中進行視覺文化教育。在當下中國,開辦大眾自拍欄目,提供一個大眾自我展示的機會,鼓勵更多的個人影像生產,激發民眾影視創作的興趣,通過優秀節目的展播、點評及常規技巧講解,在彼此的交流、對話、切磋中提高技藝,這對業餘愛好者影像思維的拓展和視覺素養的培養殊為可貴。持之以恒的專門化的培訓、鍛煉,最終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導致國人影像素養的整體提高。
第二節新的傳播主體的生成與雙向傳播形態的確立
在文字傳播時代,資本主義報刊雜誌的發展和讀者的互動曾經營造了一個平等自由發表意見的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大眾傳播中讀者與作者,傳者與受者曾經有過一段交往互動的美好時期,華特·本雅明曾經回顧道:
幾百年以來,文獻中的情形都是這樣,以致很少一部分作者與數以千計的讀者相對峙。在上世紀末出現了一個變化,隨著新聞出版業的日益發展,越來越多的讀者——首先是逐個地——成了作者,新聞出版業不斷給讀者提供了新的政治、宗教、科學。職業和個人方麵的說話場所。這肇始於日報向讀者開辟了"讀者信箱"。……讀者隨時都能成為作者,讀者作為鑒定人就具有了成為作者的可能。
如果說,本雅明描述的是大眾傳播古典時期具有濃鬱人文色彩和田園牧歌式的傳播圖景的話,那麼進入20世紀,隨著電信、廣播、電視的出現,傳播業完成了由印刷媒介向電子媒介的飛躍,傳播的範圍和社會層麵以及影響以幾何級數遞增。無遠弗屆的信息傳送,使地球也終於成為了一個小小的村落,現代意義上的大眾傳播時代就此開啟。大眾傳播改變著人類社會的工作、生活、態度、觀念、習俗等方方麵麵。不同的大眾傳播媒體形成了一個覆蓋社會的大眾傳播網絡。而這一階段的傳播既不是由"很少一部分作者"向"數以千計的讀者"的傳播,也不是通過傳播"讓越來越多的讀者成了作者",而是傳播的進一步專業化——正如德弗勒所言——"職業傳播者利用機械媒介廣泛、迅速、連續不斷地發出訊息,目的是使人數眾多、成分複雜的受眾分享傳播者要表達的含義,並試圖以各種方式影響他們。"這個時候,"傳播者成了某種組織,傳播渠道不再是由社會關係,表達工具和感受器官所組成,而是包括大規模的以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分發設備和分發係統。傳播的信息成了可以大量複製的符號結構物,接收者可以是組織、群體、個人。也有人根據大眾傳播的非個性化,把接收者看作為是有普遍特性的"大眾"。"這個大眾媒介並不是幫助社會公眾進行信息交流,而僅僅有助於信息的單向流通。在這個真正的大眾傳播時代,一切美好的曆史記憶都在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