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這一稱謂於是被這樣叫開,後來,經過演變,“主席”成為了現在的會議主持人,或是國家、團體、公司領導人的職位名銜了。
“鄙人”的由來
在社交場合,很多人自稱“鄙人”,表示謙遜。可是,“鄙人”是怎麼來的呢?
“鄙”源於古時的行政區劃。周代時,鄉村五百家為一“鄙”,因此,“鄙”就有了“鄉村”、“郊野”的意思。“鄙人”則是指“山野之人”。《荀子·非相》中有“楚之孫叔敖,期思之鄙人也”。楊倞注:“鄙人,郊野之人也。”
後來,“鄙人”又引申為淺薄的人,又由此轉為自謙之詞。《史記·司馬相如傳》:“鄙人固陋,不識所謂。”可見“鄙人”的自謙隻謙在才識、智術上,並不在品德上,絕沒有“卑鄙、卑劣”的意思。這種謙稱,隻用於朋友之間,對尊長和晚輩是不能自稱“鄙人”的。
“三族”與“九族”
“三族”、“九族”常見於古書中。我國古代的宗族和家族中常有三族、五族、七族和九族的說法。古代還有一種“族刑”,對犯了重罪的人,常常是“夷三族”,甚至“誅九族”。
那麼,“三族”和“九族”具體指的是哪些人呢?有多種說法。
比較普遍的解釋是,“三族”依據漢代鄭玄的說法:“三族,父、子、孫也。”也就是說,三族就是從己身算起,上為父,下為孫,即通常所說的“祖孫三代”。
“九族”依據《古尚書》的說法,“上從高祖,下至玄孫,凡九,皆為同姓”。也即從己身上推四代(父、祖、曾祖、高祖),下推四代(子、孫、曾孫、玄孫)。
封建時代立宗法,定喪服,處族刑等等,一般都是依照這個準則來進行的。
為何將妻子稱為“拙荊”
古人在稱呼自己的妻子時,常稱之為“拙荊”,這是為什麼呢?
這和梁鴻與孟光的故事有關。東漢女子孟光相貌醜陋,但知書達理,德行高尚,平日裏荊釵布裙,十分尊重梁鴻,夫妻二人舉案齊眉,被傳為佳話。在“荊釵布裙”這個詞中,釵,是女子的一種首飾,一般用金銀珠寶鑲嵌而成;而荊則是一種很普通的灌木,荊釵,即是用荊的枝條做的釵。布裙,指用粗布做的裙。這樣的穿戴是非常樸素的,一般是貧苦人家婦女的穿戴。所以,荊釵、荊妻、荊婦、荊人、拙荊、寒荊、賤荊、老荊、山荊等詞彙,便成了古時男人對自己妻子的謙稱了。
東床佳婿
“東床”是女婿的代稱,這一詞語源自於南朝宋時劉義慶所撰的《世說新語》一書中。
據說,東晉太尉郗鑒有一位千金小姐,天資聰慧,儀態萬方,溫柔端莊,正當妙齡,尚未婚配。郗太尉很疼愛這個女兒,一心想給她找一個人品出眾、相貌不凡的佳婿。後來,他聽說宰相王導家的子弟個個相貌堂堂、才華出眾,便想從中為女兒擇一佳婿。
於是,他就給王導寫了一封信,表明了自己的意思。王導看後非常高興,早就聽說郗太尉千金才貌雙全,太尉能到他家選女婿當然是他的榮幸,於是找了一個時間,讓郗家人前來相看。
郗鑒於是派了一個信得過的人到王府察看。時值盛夏,又是午休,王家五兄弟聽說郗家來人相親了,急忙整理衣冠,正襟危坐,和來人交談,都表現得文雅謙遜。隻有一個人毫不在意,依舊敞開上衣,袒胸露腹,在東麵的一個房間裏呼呼大睡。
那人相看完畢,即回府複命,向主人稟報道:“王家公子個個英俊,相差無幾。聽說選婿,都矜持恭候,唯有一人袒腹東床,毫不在意。”
郗太尉聽了之後覺得那個袒腹東床的後生心胸坦蕩,毫不做作,決非等閑之輩,將來必成大器。於是就選定那個袒腹東床的人為自己的女婿。原來這袒腹東床的人就是後來鼎鼎大名的書法家王羲之。
從此以後,人們就將別人的女婿稱為“東床佳婿”了。
“黃花閨女”的來曆
人們習慣把未出嫁的年輕女子稱為“黃花閨女”,或者叫做“黃花女”,這種稱呼可以追溯至南北朝的宋武帝時代。
宋武帝劉裕有個女兒壽陽公主,有一次在一個新年(農曆正月初七)裏與宮女們在宮裏嬉戲玩耍,躺臥在含章殿簷下。這時一陣微風吹來,將幾朵盛開的梅花吹落在了她的額頭上,使公主更加嫵媚動人。
從此以後,她便常常摘取幾片梅花,粘貼在前額上作為裝飾。宮女們見了,個個嘖嘖稱羨,都跟著效仿起來。人們給這樣的打扮起了個名字,叫“梅花妝”,又因為是起源於壽陽公主,也有把它叫“壽陽妝”的。
但是臘梅並不是時時都有,在沒有臘梅花的季節裏,壽陽公主和宮女們便設法采集黃色花粉,做成塗飾粉料代替臘梅,長期使用。這種粉料便稱為“花黃”、“額黃”、“鴉黃”或“蕊黃”。
不久,梅花妝便由宮廷流傳至民間,特別是那些富豪貴族家的女孩以及歌伎舞女,更是爭相效仿。南朝時期的文學家徐陵在《奉和詠舞》詩中寫道:“主家能教舞,城中巧畫妝;低鬟向綺席,舉袖拂花黃”,描寫的就是當時梅妝舞女的妝姿舞態。《木蘭辭》中的花木蘭從軍返家以後,也立即卸下戎裝,“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在當時的人們看來,不貼花黃就缺少了女性特征。用黃顏色在額上或兩頰畫成各種花紋成為少女的一種裝飾,但少女出嫁以後就要改變這種貼黃的裝飾,另作一番打扮。這樣,“黃花閨女”就成了沒出嫁的年輕女子的代名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