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帝王,除了他們的姓名外,一般在死後都有廟號和諡號。
廟號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皇帝的家廟)立室祭祀時所特立的名號。在上古時期,帝王在生前死後用的都是同一個名字。後來,人們覺得直呼已死的先帝、先王有些不妥,於是,夏商祭祀時就用他們生日的天幹來稱呼,以表示恭敬。如夏朝太康、少康、孔甲,商朝的祖甲、帝乙等等。
從漢朝開始,每個朝代的第一個皇帝一般稱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後的嗣君則稱為太宗、世宗等等。
諡號是古代帝王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後,朝廷或後人按其生平事跡以示褒貶所給予的稱號,最早出現於周朝。據說,周公做諡法,每個天子死後,根據他生前的行為,給他一個代名。譬如,周武王,因為他滅商朝有武功,死後諡他為“武”,後人就稱他周武王;周文王因為發揚文化,重視本國的農業生產,關心內政,就諡他為“文”,後人就稱他周文王。這種諡法一直流傳了兩千多年,直到辛亥革命爆發後,才隨著清王朝一同消失了。
一般來說,諸侯、卿大夫、高官顯宦之諡,由朝廷賜予。如諸葛亮諡號“忠武”,歐陽修諡號“文忠”。臣子的諡號兩個字的居多。
諡法在秦朝時曾一度中斷。這是因為,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後,認為加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不可取。於是下令廢除了諡法。後來到了漢朝,廟號、諡號才恢複過來。
東漢以後,也曾出現私諡。它不是由朝廷賜予的,而是由儒生們評定的。如陶淵明的私諡是“靖節”。
年號是皇帝在位期間紀年的名號。從漢武帝開始有年號。新皇帝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改元”。同一個皇帝在位時,也有改元的。明清兩代皇帝基本不改元,大多隻有一個年號,因此可用年號作為皇帝的稱謂。如:明神宗年號萬曆,被稱為萬曆帝;清高宗年號乾隆,被稱為乾隆帝。
冠禮與笄禮
在古語中有“二十而冠,十五而笄”的語句,這說的其實是古代的一種成人禮。“冠禮”是古代男子成人的標誌,而“笄禮”則是古代漢族女子的成年禮,又稱“上頭禮”。
在我國古代,男子在加冠前稱“童子”,接近加冠的年齡稱為“弱冠之年”。據《禮記·曲禮》:“男子二十,冠而字。”“冠而字”就是“加冠稱字”。這是因為在古代,每個男人都有名和字,名是在人出生三月便取定的,而字則要等成年之後才取,在成年禮上製定宣布後才能使用。因此,成年禮也是人生中的第二次命名禮,或叫“稱字禮”,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冠禮的過程就是男子到了20歲時,在宗廟舉行儀式,將頭發盤起來,戴上冠(即穿禮服時所戴的一種帽子),然後再由父親或其他長輩、賓客給取一個表字。加冠這一年,稱“冠年”或“及冠”。加冠時,要隆重設宴,宴請賓客,賓客則應送上禮物表示祝賀。
“笄禮”多流行於漢族地區,即把頭發盤結起來,加上一根簪子。周時女子“加笄”禮一般在15歲時舉行,所以人們用“及笄之年”代指女子從14歲到16歲這個年齡段。這個儀式民間也多在臨嫁前舉行,屆時,請一位多子多孫的老婦,給女孩修額,用細絲線絞除麵部汗毛,洗臉抹發,換髻加簪,然後再拜祖先和父母,聆聽父母教誨。
而立、不惑、知天命
而立、不惑、知天命,是古人對於一個人不同年齡的代稱。這種稱謂來源於孔子的一段話:“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這裏所說的“學”,和我們現在說的“學”是不一樣的。《論語》中孔子說:“誌於道。”又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的“誌於學”,就是誌於這個道。我們現在所說的“學”,是指增加知識。
孔子還說:“立於禮。”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所以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他說四十而不惑,是說他這個時候已經成為知者。孔子一生,到此為止,也許僅認識到道德價值。但是到了五十、六十,他就認識了天命了,並且能夠順乎天命。換句話說,他到這個時候也認識到超道德價值了。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情的時候,深信他是在執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他所認識的價值也就高於道德價值。
孔子到了七十就能從心所欲,而所做的一切似乎自然而然地正確。他的行動用不著有意的指導,他的行動用不著有意的努力。這代表著聖人思想發展的最高階段。
說說“古稀”
中國人以前用“古稀”一詞來代指人活到了七十高齡。“古稀”有古來稀少,現在也不多的意思。
“人生七十古來稀”,我國唐代大詩人杜甫的這一名句,大家都知曉。杜甫在這裏慨歎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歲,自古以來十分稀少。後來到了明朝,著名書畫家唐寅(唐伯虎)讀了杜詩後,感慨自己已活過了“古稀”,於是填了一首《七十詞》:“人生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中間隻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裏過了,算來隻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雖然唐寅活過了古稀,但是仍感歎唏噓人生幾何。